2017年11月22日,新华网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一家康复医院里,一位中风患者正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但与传统的康复训练不同,他面对着的是一个显示屏,显示屏里是一片美丽的花园;通过动作捕捉系统,患者的一举一动都出现在显示屏上,可以和花园里的花草树木产生互动,就像在玩我们熟悉的体感游戏一样。这就是近年来康复治疗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虚拟现实技术。
(图片来自网络)
虚拟现实技术又被称为人工环境,它用电脑模拟出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并对使用者提供视、听、触、运动一体化的互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虚拟现实技术实质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但由于目前发展最成熟还是视觉仿真,对触觉、味觉等感觉的仿真还在不断完善中,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虚拟现实技术当做一种图像领域的高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交互以及构想等特点,其中沉浸感是它区别于其他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沉浸感来源于沉浸理论,这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首先提出来的。沉浸感能让人专注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从中感到愉悦和满足。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了沉浸理论和人机互动,通过计算机实现了这个目的。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还存在着硬件设备差强人意、产品定价过于高昂和优质应用寥寥无几等诸多问题,使它无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的推广应用,但在医疗应用领域却催生了虚拟现实康复治疗。
传统的康复训练一般由康复医生制定康复处方,康复治疗师根据处方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运用各种训练手法及辅助器械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但对病人来讲,这个过程单调枯燥,往往会对训练失去兴趣和信心,难于坚持。而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能带给患者心理享受和完全专注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感受,再加上通过软件设计使它更具趣味性、交互性及想象性,康复的过程可以变成游戏的过程,不断地“打怪通关”。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加持下,传统的物理疗法就有了现实的交互情境,易于被病人接受,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率。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能够24小时在线,是个极其耐心的“治疗师”,而且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实时收集数据,评价康复训练的效果,也能帮助真实的治疗师选择更加合适的训练模式。此外,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很相似,病人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的康复功能可以容易转换到现实环境中。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治疗中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肢体运动的康复治疗,如身体肩、肘、腕等大关节的主动康复训练,有助于脑卒中、帕金森病等慢性病或生活技能丧失者的康复,如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研究也已经证实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激活受损大脑神经元、帮助中风病人更快康复;二是心理认知的康复治疗,如恐惧症、自闭症、恐高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环境或场景,从而来治疗和改善心里症状,逐渐起到治疗的目的,这也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最多的领域。
当然,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设备的专业化程度、付费是否纳入医保、与现有医院管理系统的融合以及临床医生对这种技术的认识等,都制约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但可以预见,随着虚拟现实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它将会帮助更多的人改善和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