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潜航器,是一种无人驾驶、依靠遥控或自动控制在水下航行的器具,具有代替潜水员或载人小型潜艇进行深海探测、救生、排除水雷等高危险性水下作业的智能化系统。因此,无人潜航器也被称为“潜水机器人”或“水下机器人”,是未来战争中的海底侦察兵。
从外形上看,一些无人潜航器与鱼雷十分相似,那是因为它们可能直接由拆除了炸药的鱼雷改进而来,或者是需要从潜艇的鱼雷发射管中释放,但更多的无人潜航器则针对特定的功能,具有各自独特的构造。
无人潜航器
水下无人潜航器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60年代正式下水。早期的水下无人潜航器只是用于民用领域,可以代替潜水员进行沉船打捞、深水勘探以及水下电缆铺设等作业和施工。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无人潜航器的相关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其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价值才日渐被人们重视。
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自1987年就开始了水下无人潜航器的研究工作。1988年,美国海军和国防预研局制定了水下无人潜航器的发展规划,并于1994年制定了水下无人潜航器发展的科学规划。1999年,美国海军研制出了第一代搜索鱼雷用无人潜航器侦察系统,当年提出了第一个水下无人潜航器的发展计划,并于2005年明确要发展大型、重型、中型和便携式水下无人潜航器。目前美国海军的无人潜航器主要用于反水雷、监视、情报收集和海洋测量等领域。预计到2020年,美国海军将拥有至少2000到4000套无人潜航器,将令未来的海战发生巨大改观。
除美国以外,世界各国也都在加紧无人潜航器这一水下尖端武器的研究发展。英国于1998年开始“莫林”无人潜航器的研究工作,其目前最先进的无人潜航器“护身符”不但可以进行水下侦察,还可以安装灭雷装置,能够执行多种不同水下任务。2001年1月,日本研制的一种水下无人潜航器在日本某军港下水。除此以外,澳大利亚研制的“塞拉菲娜”反水雷无人潜航器、德国的“长尾鲛”攻击型潜航器、挪威的“水下排雷手”和法国的“REDERMOR”水下无人扫雷潜航器,技术都相当成熟。
水下无人潜航器主要可分为遥控水下航行器(ROV)和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两种,由于AUV自带电能,灵活自如,因此应用广泛,正在成为未来水下侦察的新星。
水下无人潜航器主要可用于海洋信息战的信息侦察,对加强水下情报、侦察、监视(ISR)系统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11月14日,美国海军就从“布法罗”号攻击型核潜艇上成功发射了一具无人潜航器,它可以利用多种传感装置,测量不同位置的盐度和温度,用于对水下进行侦察试验,还可以为潜艇和水面舰艇提供“水下图像”,对战术决策进行辅助。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海军的无人潜航器已经具备“模块化”和“智能化”等新特点,将在美国海军的“网络中心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水下侦察,反潜和反水雷也是无人潜航器的一大绝活。美国海军最早使用的无人潜航器就是由Mk48重型鱼雷改装而来的,其目的就是在反潜战中模拟潜艇的反射特性,进行干扰和诱骗。瑞典萨伯·博福斯公司研制的62F型无人潜航器系统,就能够释放反潜水雷,从而对潜艇起到杀伤效果,而其使用的电池动力系统使其水下续航力达到7天以上,因此破坏力极强,作战效费比高。除了反潜以外,无人潜航器更多地是用来进行反水雷作战。美国海军研制的远程水雷侦察系统就可以用来对雷区进行情报收集和水雷识别定位,该系统依靠GPS导航定位,精度高、虚警率低,不会发出任何使水雷爆炸的信号特征,极适合进行反水雷作战。
除此以外,水下无人潜航器还可以用于潜艇战、特种作业和特种作战,以及执行非作战任务等,可为未来水下作战立下“汗马功劳”。
无人潜航器发展前景
与经过长期发展的潜艇平台相比,水下无人潜航器平台显得微小而简单。著名的“休金”无人潜航器,其长度只有5.35米,最大直径只有1米,排水量240千克。虽然它体积不大,但它却具有在未来海战中的巨大优势和较强本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虽然无人潜航器的前景颇为看好,但是各国发展无人潜航器普遍受到缺乏高能长效电池、指挥控制技术障碍以及回收过程复杂等问题的困扰。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续航能力更强、多种技能集成于一身的水下无人潜航器,必将得到更加飞速的发展。
目前,美国海军正在加紧研发新一代水下无人潜航系统,它不光可以进行电子侦察和情报传递,还可以监听水面和水下通信,侦察和传输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种无人潜航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海底侦察兵”,一种未来水下作战的“全能战士”即将出现。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水下无人潜航器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并将深切地改变未来海洋作战的具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