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低温手术静悄悄

发布时间: 2019-03-27 13:11:2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106.jpg

心脏是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强力泵。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触电、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等,若导致呼吸终止,不久心脏也会停跳。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

心脏突然停跳又称为心脏停搏。心脏停搏后大脑细胞以及人体的器官组织就会坏死。现在医学研究人员通过降低心脏停搏病人的体温,向死亡的樊篱发起了冲击。当心脏停止跳动时,血液不再循环,各个器官就会马上失去自身细胞正常运作所需的氧气。而其中就有对缺氧最敏感的也恰恰是最宝贵的大脑。缺氧只需持续5分钟,神经细胞的生化活动就会完全失调,脑细胞会自觉地开始凋亡的自杀进程。这一进程如不能被及时制止,脑细胞便会遭受损伤。大脑缺血缺氧达到7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此后即使心脏重新开始搏动,大脑的自我毁灭也将继续下去。因为重新流入大脑的血液中将充斥着缺氧阶段所积聚下的炎症性物质。低温能十分有效地延缓细胞活动,正常体温每下降1℃,新陈代谢便会减弱5%~7%。更为可贵的是,体温降低将彻底遏制某些破坏性生化反应的出现。因此,对患者迅速降温,将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拯救”某些已经开始毁灭的神经细胞。 

设想由来已久

降温治疗的构想由来已久。很早以前,医学研究人员就曾提出将受重大创伤的病人埋入雪中以缓解出血。后来,研究出了抢救低温溺水者的有效方法。最近医学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在30℃甚至更低的温度下动手术。其实,将低温休眠作为治疗心脏停搏手段的设想由来已久。人们在20世纪50年代便已注意到低温对大脑的保护作用。但在当时,这种降温治疗手段颇受争议,因为不但缺乏细胞学研究的佐证,难以确保成效,而且技术手段更是简陋到了极点:就是拿冰块直接往人体上敷。

到了2000年随着新型血液循环降温器材面世,则完全扭转了这一颓势。更重要的是,2002年一项来自奥地利的研究——通过对降温患者与常温患者比较后证明,当发生“纯粹”的心脏停搏时——即无任何心脏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对患者24小时持续地适度降温,将使存活率从原先的45%飙升到60%左右。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医生们还决定延长“低温休眠”的时间,即将目前惯用的24小时降温治疗增加到36小时,以更彻底地终结细胞的自我毁灭进程。

    为“低温休眠”决定“理想”温度,即既能带来期待的疗效,又能把患者的风险降至最低的两全其美的体温。关于“降低体温”这一点,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如何降低体内温度?怎样使这一过程尽量缩短?保持多长时间的“冬眠”对病人最有利?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最适宜? 

最“理想”的低温

生物体的承受力怎么会如此坚强呢?很多现象完全超出研究小组的理解能力,不过看来快速达到的超低温状态比缓慢获得的适中温度更能有效地保护细胞。体温是否愈低愈好?目前针对人体的实验表明,28℃是个风险阈。对患者而言,如果再低,严重的心律紊乱将大大超出他所能从中获得的益处。即便曾有几例体温意外降至20℃以下(主要因失足落入冰湖而致)的患者生还的奇迹,向医学研究人员展示了人体有时所具备的匪夷所思的潜质,但大部分医生还是主张谨慎为妙。有个别研究小组,已开始设想超越可能的极限,向10℃以下发起冲击!自然,他们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而实验内容却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在10℃体温下,心脏停搏3小时后复活!这是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一只猪的身上获得的壮举。按照实验规程,研究小组先对实验对象快速大量放血。在血液减少的同时注入一种低温生理盐水替代,使得体温在半小时之内从37℃降至10℃。降温必须十分迅速,这样才能提高存活率。当50%的血液为低温盐水所替代时,而且只有在这个时候,医生们才结束放血。体温稳定在10℃的实验动物将度过3小时没有心跳的时光。问题是,研究小组对它在这一阶段中的大脑活动一无所知,因为通常用来检测脑电波(脑电图)的工具在如此低的温度下完全失灵。所以,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研究小组来说依旧是个谜。而医生们对此也只好用“生命冻结”这样一个含混的用语来描述这一状态。似乎得一步跨越28℃到20℃之间的风险阈,直抵一个利大于弊的体温。

对于细胞的复苏,研究人员还需要长时间的调查。目前还不清楚在局部缺血时,细胞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温度降低后,蛋白质怎样变化,特别是当血液循环恢复之后在身体中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等。关于这些问题,通过对动物冬眠的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些答案。比如现在知道,局部缺血的时间持续越长,肌体的免疫能力就越低,这意味着被感染的危险性就越大。当然幸运的是,医疗人员早已掌握了如何治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