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孩子爱哭又爱笑,有时“哇哇哇”哭个不停,有时又很爱笑,常常“咯咯咯”笑个不停。哭的时候让家长头疼,笑的时候又是那么可爱讨人喜欢。有人说“六月天,娃娃脸”形容六月的天气易变,就像小孩子的心情一样。这也说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心情是很容易变化的,从哭到笑,或者从笑到哭都是一瞬间的事情。
我们知道,孩子的哭与笑,是他们不同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可能随他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比如吃饭、大小便等原因产生的,也可能是随着他们与别人的互动交往产生的。
家长对待孩子的哭和笑,也有一些处理方式。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
家长要有意识地逗孩子多笑笑,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天真快活的情绪,对他们以后形成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情感有良好的影响。对于孩子的哭,很多家长感觉不易掌握好分寸,置之不理就显得过于冷淡,马上满足要求就显得有些溺爱。
家长要查明孩子哭的原因,然后正确对待孩子。
如果孩子用哭来表达某些生理需要,如饿了、渴了、困了、热了等。这时家长要问问孩子“要喝水吗?”、“是不是想睡觉?”“要吃东西吗?”一般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就会不哭了。
如果孩子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生病了而哭,家长尽快查明生病的原因,必要时要去请医生检查,及时给予妥善处理。
如果孩子是为了取得大人的同情和帮助而哭,如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小朋友不和自己玩或者挨了大人的批评等,家长要给予关心、爱抚和必要的帮助,也要鼓励孩子不要哭,要勇于克服困难。
如果孩子是需求达不到而以哭作为要挟家长的手段,家长就要分清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对于合理的要求大人应尽量给予满足,而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则要明确制止,决不迁就和同情,并要向孩子说明要求的不合理和不能满足的原因。
3岁左右的孩子,理解力和控制力较差,情感又易冲动,当情绪暴发时常常很难控制,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去,或者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不理睬他,使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和孩子讲道理。当孩子慢慢懂得了一些道理之后,就会逐渐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