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训》实乃家教经典宝库,蕴藏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的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思想,可谓是“情”“理”“义”并重。作为深陷教育“内卷”的当代学生的家长或老师,抽一些时间学习《家训》经典,必然有助于我们找回教育理性,给予孩子更多正确的教育和支持,助其生命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作为示例,这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颜氏家训》中所说的:严慈相济、爱子能均。
《颜氏家训》之“严而有慈”
颜之推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他认为,在子女教育过程中,作为父母一定要既有威严又有慈爱,严慈相济才能使其生出孝心。
家长与孩子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会使父母自然的给孩子传递出更多的爱意,在孩子犯错时也经常陷入惩戒或宽恕的矛盾中。
有的父母对孩子溺爱有加,会选择无视他们的错误,这往往会造就孩子自私、脆弱、自我为中心的不成熟社会性格,甚至发展出极端自恋的人格特质。
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等简单逻辑,动辄就对犯错的孩子施以暴力,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打骂迫使孩子听话,这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使其习得不良的人际相处方式。
有的父母则采用一严一慈,美其名曰:“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殊不知,这种父母两人的所谓相互配合,恰恰会营造出“自相矛盾”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无法辨认是非,造成价值判断混乱,还容易养成其“两面派”行事风格。这样的教养方式还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形成亲疏远近的差异化亲子关系,并不利于家庭氛围的建设,甚至还会养成孩子“拉帮结派”的不良习惯。
颜之推认为,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意见统一,均要在慈爱的同时加之以适当严厉的惩罚与训导,否则“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也经常用惩罚的方式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用奖赏的方式促进人们的好习惯。行为主义的奖惩机制在现代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使用较为频繁,但相较于颜之推的“严慈相济”,明显少了情感色彩。
《颜氏家训》之“爱子能均”
颜之推曰:“人之爱子,罕亦能均。”
对于有多个子女的家庭,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研究也发现,孩子的出生顺序会明显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如在有三个孩子的家庭中,老二总是会被分配更少的注意力。另外,在中国家庭中,如果下一个孩子的性别特别符合父母的期待,父母将会更加偏心。
颜之推用很多例子证明了“虽欲以厚之,实则祸之”,认为“贤君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他警示父母要对所有的孩子“公平”,优秀的孩子和顽皮的孩子应该得到同样充分的关注,才能构成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而不能让自己孩子中的任何一个感到被忽视或被放弃。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也认为,人都有被积极关注的需要,希望受到自己和他人的认可。这种积极关注主要包括两种: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孩子的举动符合父母要求,父母才会给予关注;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即使孩子存在一定的缺点,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但依旧能够获得积极的关注。人本主义主张对孩子施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尊重、理解和关爱孩子。远早于罗杰斯时代的颜之推,在其《家训》中就强调教育的公平性问题,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平等”、“公正”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内容。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要注意做到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做事公平,这不仅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性的需要,也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明传统的需要,更是我们建设“平等”、“公正”社会主义文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