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青春期的成长与家庭心理支持

发布时间: 2024-07-19 10:51:5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青春期的孩子无一例外地会面临身心多方面的快速发育发展带来的内在不适,同时也会面临由于任务环境及人际关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外在不适。内外适应性的压力很容易给其带来情绪波动,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学家会将儿童的青春期看作是其生命历程自然的也是必须度过的危机期和成长期。那么,如何平稳度过这一时期既能获得积极成长而又不留下心理创伤呢?要做到这一点,来自周围人员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尤其是来自于家长的支持!对于家长来说,要做到对青春期孩子恰如其分地心理支持,就要有对该时期孩子心理变化的充分认知。

一、情绪情感变化及家庭支持

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均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情绪情感的波动可能是最明显的。这种情绪波动与青春期孩子身体和大脑发育不平衡有关。研究表明,青春期孩子的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两个重要调节区域的发育存在时间差,带来情绪体验的波动和增强,使其表现出易怒、情绪化、焦虑、压抑等非理性。情绪体验的适度起伏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但是,如果负性情绪体验过多或过于强烈,就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家长需要理解并支持青春期孩子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其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及情绪不稳定,家长特别是父母要给予陪伴和安抚,切忌指责、挑剔而“火上浇油”。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来帮助孩子适应情绪情感的波动。此外,家长还可以支持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兴趣学习或活动,如运动、旅游、兴趣班等,帮助孩子释放情感压力,增强心理适应力。

二、自我意识的增强及家庭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更多关注自己的心理体验、自我决定权、身心状态及外貌特点等,强调自己的独特性。青春期是身份认知和自我接纳的关键期,也是个人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其自然心理成长,是孩子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的表现。

然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孩子会更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特别是对涉及自己外貌和身材的评价很敏感,容易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和不自信等情感困扰。在此阶段,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给予孩子更多自主决定权和行为选择机会,遇到孩子出现过错行为时要提供其解释的机会,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象和自尊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支持他们在个性、爱好等方面的探索和发展,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独特和重要,有助于缓解自我意识增强所带来的不适感。同时,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过度评价孩子的外貌和能力,注重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三、自我认知的变化及家庭支持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青春期孩子开始重视对自己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特质的自我认知与评价。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同龄人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在所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这些自我认知可能产生积极体验,也可能产生消极体验。

积极的自我认知可以提高孩子的效能感、自信和自尊,增强他们面对挑战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积极评价,他就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力,有取得好成绩的信心,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承担学习任务和对困难问题解决的探索。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孩子积极建立社会关系,获得更多人际支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消极的自我认知如果固化,逐渐发展成为孩子的自我概念,就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和抑郁。因为青春期的身心状态不稳定,孩子出现不良体验的机会增多,他们更容易形成对自己缺点和劣势的关注,出现自我否定,有时会感到自己无法胜任当前的任务或无法建立良好的同学及师生关系,从而增加负面情绪或不适当行为,如青春期女孩很容易因对自己身材不满意而出现过度节食甚至厌食。

另有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青春期孩子多有对身态、外貌等的评价压力,从而增加对自己体貌的负面评价和焦虑。因此,家长需要引导青春期孩子正确地看待和使用社交媒体,不盲目跟风。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支持孩子的自我评价:

  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并赞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避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法和机会;

  帮助孩子提升独立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不过多关注自身缺点而自我否定。

总之,家长可创设积极、开放、支持和理解的家庭心理氛围,让孩子能够在正常的家庭生活情境中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自我认知。

四、性别认同的探索及家庭支持

青春期也是青少年性别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开始探索性别角色的不同方面,如性别特征、性别角色、性取向等。

性别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与生物学、社会文化和个体经验等密切相关。其中,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内分泌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家庭和社会的性别文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等,个体经验包括个人经历、情感体验等。

青春期孩子在性别身份认同探索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压力、社会对非传统性别角色的偏见和歧视等。这些困境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尊重孩子的性别身份认同探索过程,为孩子提供支持和正面的性别文化环境,避免对孩子施加不必要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压力,促进孩子积极健康发展。

五、角色转换的挑战

青春期晚期,孩子们逐渐从家庭和中小学校等熟悉的环境转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他们需要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相处,包括同龄人、老师、长辈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种角色转换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他们需要身份认知的重建,这可以被看作是在角色转换中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重新评估他们对于家庭和朋友的角色定位,同时开始尝试新的社会角色,努力理解和适应这些角色的要求和期待。

此外,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也为青春期孩子的角色转换带来不确定性。他们需要学会在虚拟世界中与人交往,管理社交关系,并理解社交媒体上的社交规则。这对于许多青春期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在理解这些新规则和适应这些新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要注意,有些孩子容易出现对虚拟世界的沉溺和对现实世界的逃离,这会阻碍其从青春期危机走向社会性成熟之路!

青春期孩子无法回避诸多心理危机和挑战,如果能够得到家长和老师们恰当的支持和理解,就能够更好地藉此走向成长。

重要的事再说一遍:家长和教师,要自觉地学习与儿童发展有关的理论和知识,正确地认识生命成长中的各个危机期,特别是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情感、自我认知、性别认同和角色转换,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青春期危机,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