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儿童早期规则意识的培养与规矩示范

发布时间: 2024-07-19 10:47:1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不使用“规”和“矩”,就画不成“圆”和“方”,比喻:如果人们不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就无法保证良好的秩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这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任务之一。但孩子的规矩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而不可能等其长大成人后再一蹴而成。

所以,规矩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而且成人要有良好的示范才更为有效。如饭前要洗手,发脾气时不可以打人摔物品……。

立规矩可以让儿童更有安全感

人有追求自由的需要,也有讲究规矩的需要,立规矩可以带来安全感。比如《婴幼儿及其照料者》(商务印书馆,2016)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想象一下你驾车行驶在一座高架桥上。如果桥的两边没有护栏,你觉得自己驾车还能通过这座桥吗?事实上,你知道你并不是真正需要这些护栏。毕竟,当你驾车通过这座桥时,你撞护栏的几率极小。但是只要想到没有护栏的桥,就会让人害怕。”两侧的护栏提供了一种安全感。立规矩也一样,它可以为人生提供“护栏”以减少恐惧。为孩子从小立规矩,也可以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何给年龄尚小的孩子立规矩

立规矩越早开始越好。给婴幼儿立规矩,从其出生就可以开始,主要以成人示范为主要方式。如当婴幼儿哭闹时,陪伴者要及时回应,先要准确了解孩子的需求,再给予合理满足。通过此类一次次“婴幼儿发起互动,成人及时回应”,陪伴者在向孩子示范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规矩。

等到孩子长到一岁左右,开始蹒跚学步;2岁左右,孩子已经可以到处跑动啦。很多养育者都吐槽说,这么大的孩子最让人伤脑筋的是喂饭问题,很多孩子吃饭注意力不集中,吃吃停停、边吃边玩玩具、边吃边看电视、边吃边看Ipad…,也常见大人端着饭碗追着孩子跑,这就是未立规矩的表现。

婴幼儿开始尝试自主进食时就要有些讲究——吃饭时坐在餐桌旁认真吃,不看电子产品,不玩玩具。当孩子想要离开饭桌时,成人可以问,“我看你想站起来离开饭桌,是已经吃饱了吗?”孩子如果坚持离开餐桌,成人可以回应,“你离开饭桌了,我要把你的小碗收走喽。”通过几次这样的体验,孩子能意识到:吃饭是要坐在饭桌旁的,吃饱了才能离开饭桌。

少而简单且循序渐进。给孩子立规矩要少而简单,循序渐进,让孩子能理解且易于遵守。再以孩子吃饭为例,如果跟孩子说“吃饭时要坐在饭桌旁认真吃,不能看电视,也不能玩玩具。吃饭要用勺子,不能用手抓,更不能让人喂。吃饭时不要说话。”对于婴幼儿来说,这样列出一连串的要求显然太复杂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习惯于用勺子吃饭,经常会直接用手抓饭菜,或者需要成人来喂,“吃饭必须用勺子,不能用手抓,不让大人喂”的要求就不合适。“吃饭时不说话”的要求也不合适,因为婴幼儿在进餐时经常需要成人帮助,比如食物嵌在牙缝了,需要上厕所了,等等。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家居情况进行调整。

言传身教是最有效方式。给孩子立规矩,是一件认真而严肃的事,陪伴者需要以身作则。就拿“吃饭时不看电子产品”这一规矩来说,爸爸妈妈本人需要有意识地在吃饭前把手机放在别处而不是餐桌上,避免边进餐边刷手机。

陪伴者的行为也要前后一致。不仅成人间需保持一致,成人自己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也要保持一致。如成人不能因为当下心情好,就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Ipad,或者让孩子一边玩玩具一边喂饭,否则孩子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父母究竟要让自己怎样做,这就会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使用暴力惩罚孩子。如果动辄使用体罚,或者使用言语暴力、冷暴力,就是给孩子作出了很不好的示范。虽然惩罚有时“立竿见影”,但从长远看,暴力惩罚会严重损害孩子与成人的信任关系,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也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尊重孩子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从早开始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在循循善诱中帮助孩子成长为有内控力的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