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本来就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危机期,这其中必然会产生焦虑甚至恐惧,而这些焦虑和恐惧也是其成长绕不开的“砍”。平滑地跨过危机期,儿童就会走向成熟,走向远方。
如何才能让孩子顺利走过危机期而不留下成长创伤呢?这需要陪伴者对此有充分地理性和认识,了解儿童可能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并使用正确方法进行化解和抚慰。儿童的焦虑和恐惧也具有年龄特征,即在不同的年龄段其恐惧源和恐惧反应会有所不同。
儿童恐惧的年龄特征
1-6月的新生儿:婴儿早期听觉较为敏感,在1-6个月大时会对较强噪音产生恐惧。这种刺激或恐惧如果只是偶尔出现一两次,一般不会导致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如果次数较多且强度过大,持续地引起孩子的恐惧,则会损害婴儿的安全感,为后续发展留下隐患。所以要保护好新生儿生活的声环境,避免强的不和谐的声刺激。
6-12个月的婴儿: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明显的恐惧反应最早是出现在6-12个月之间。这个阶段的婴儿需要与主要抚养者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培养信任感和安全感,以便能迈出探索周遭环境的第一步。这个阶段的孩子对陌生人会较为警觉,容易出现的情绪是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是对与依恋对象分开的恐惧,随着婴儿和依恋对象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排他而出现,比如婴儿会在依恋对象离开时哭泣,大声吵闹,在依恋对象返回时表现出明显的喜悦。陌生人焦虑是指对陌生人的恐惧,表现为回避、哭泣或发出其他不愉快的信号。这些情绪通常在6个月大时开始出现,8-12个月大时达到高峰。也有一些孩子的陌生人焦虑出现较晚,如延迟到11-12个月大时才有所表现,这种情况可能会与认知发展相对迟滞有关。
除上述人际间的焦虑外,婴儿还会有其他一些焦虑或恐惧,如“恐高”等,这些恐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身体控制能力增强而逐渐消退。
12-24个月的婴幼儿:分离焦虑的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大的时候。儿童的分离焦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格、分离经验、环境熟悉度、亲子关系、分离时母亲的具体做法等。与母亲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分离焦虑明显轻微些。
陌生人焦虑是儿童自我保护、辨识父母和陌生人的能力标志,通常在15个月大时逐渐消失。也有少数儿童,2岁及更大时还存在陌生人焦虑,这必然与其此前的生理发育及成长环境问题有关,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6岁的幼儿: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都是伴随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出现的正常反应,通常都会在2岁半-3岁左右开始消退。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2岁后幼儿的恐惧变得更为个性化。这时候的幼儿有了想象力,有时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也会导致一定恐惧。与具体刺激(巨大的声响、雷电等天气变化)带来的恐惧相比,幼儿对想象出来的东西的恐惧和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更强烈,比如独处、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通常这些恐惧在4岁时达到高峰,在4至6岁继续维持高峰,此后逐渐下降。
6-12岁的儿童:随着儿童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恐惧的对象开始由具体的事物转向更笼统的概念,如害怕在学校不受欢迎、害怕考试失败等。通常6-12岁的儿童对恐惧的感受大多与学校、自然现象以及身体的损伤有关。与学步时期的幼儿不同,年龄较大儿童的恐惧反应不再是大声吵闹,而是变得内隐,可能会因为环境压力或社会评价而压抑或掩饰他们的恐惧。有压抑情绪时,他们可能还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反应,如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进食或睡眠习惯改变、假装生病或更高的依赖性等。有的儿童还可能会否认自己的害怕,或是夸耀自己勇敢。
降低恐惧的消极影响
(1)低龄儿童家长的做法
当儿童年龄较小,不善表达自己思想时,家长最好是通过抚摸和搂抱等温暖的肢体语言让儿童感受到安全与被爱。其次要为儿童创造宁静和谐的环境,避免外界嘈杂的噪音和成年人突然的情绪失控给儿童带来的惊吓。
(2)分离焦虑的应对
分离焦虑虽然会让父母和养育者感到不安,但它却是婴儿情绪发展和健康社会化的体现。为减少分离焦虑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可注意以下做法。
第一,从适应短暂分离开始。比如,当婴儿休息的时候,成人离开房间,这时可开着婴儿房间的门,以便他们随时能看到、听到成人的动静;让家中不同房间之间的声音互通。当婴儿抗拒分离的时候,通过柔和的话语安抚并让婴儿感到“妈妈就在身边”。
第二,为分离增加仪式感。在与孩子分离时要有一些告别仪式,如挥手、拥抱、亲吻等,不要在婴儿不注意时偷偷离开,而是让孩子对分离有心理准备,并对“妈妈很快会回来”充满期待和有信心。
第三,提升孩子的信任感。比如,第一次分离的时间不能太久,这可以让孩子知道,陪伴他的成人一定会回到身边来。
第四,适当的依恋转移。提供机会让婴儿熟悉周围其他的成人或新加入的照料者,同时也让新加入照料者尽快熟悉婴儿的个性特点及起居规律。
(3)陌生人焦虑的应对
陌生人焦虑同样是婴儿认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正常反应,如果能够得到成人支持性、帮助性的回应,会有助于婴儿对外部世界形成健康的信任和不信任。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不要让陌生人做出贸然抱起婴儿的举动。
第二,在将婴儿交给新加入照料者之前,先邀请对方加入与孩子的互动,让婴儿有时间与该陌生人接触并熟悉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好陪伴,成为婴儿安全感的来源,帮助婴儿鼓起勇气做好接纳新照料者的准备。
第三,让婴儿有充足的时间对陌生人进行评估,父母要及时观察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
第四,让婴儿自行控制局面,决定是否要接受或接近新照料者。
(4)其他应对方法
第一,当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除肢体安抚外,家长要认真倾听儿童对恐惧的描述,从儿童的视角理解儿童当下的情绪。
第二,要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恐惧,需要成人有足够的敏感性和耐心。因为恐惧对于幼儿而言是相当真实的,所以成人不要对儿童的恐惧表现出无所谓或嘲笑态度。
第三,幼儿缺乏足够的对空间、速度、深度和其他方面的知觉来准确地判断危险,因此,成人要随时监管,并恰当地教给他们应对危险的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警惕性,有时需要对幼儿进行反复的强调和提醒。
第四,年长的儿童也需要成人与他们就恐惧的事物进行讨论,并帮助他们寻求解决和控制恐惧情境的方法。
第五,家长永远不要利用恐惧对儿童进行胁迫或训导。
第六,家长可与儿童共同制定计划,让儿童在特定恐惧情形下学会寻求帮助和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