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婴儿开始蹒跚学步时,其活动范围和认知范围就会不断扩大。仔细观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说“不要”,似乎在说,“不要烦我,我自己来!”
“要换尿不湿了”——“不要”;
“准备吃饭啦”——“不要”;
“要睡觉啦”——“不要”;
“来,穿上外套再出门”——“不要”……
孩子为什么总说“不要”呢?原来,这是孩子进一步意识到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分离,是一个独立个体。其不停地想要探索自己的力量,体验自己的掌控感,实现自我意志。所以,这时孩子说“不要”,并不意味着对成人的反抗,恰恰是其独立性发展的体现。
那么,如何科学地应对孩子的“不要”,既支持其独立意识的发展,又助推其合作意识的发展呢?也就是,如何引导孩子合理运用自己的力量与周围世界共处呢?
提供有限选择
“有限选择”是提供两个或若干备选方案,让孩子选择。对于婴幼儿来说,决策能力有限,所以提供的被选方案不要太多,一般就是二选一。比如“你今天是想穿这件白色的衣服,还是那件蓝色的衣服?”“你想自己走到车里,还是我抱你过去?”“你想要爸爸帮你换尿布,还是妈妈帮你换尿布?”“有限选择”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自主,所以其愿意从中作出选择,进行合作。
“有限选择”并不总能解决孩子和主要照料者之间的问题,其中关键点在于“换挡”。当孩子投入某项活动时,主要照料者发起一个新活动,需要给予其将注意力从原来的活动转换到新活动的时间。
提供有限选择+时间
比如,“当你准备好了,可以到妈妈这里来,选白色或者蓝色的衣服穿上。”“当你准备好了,可以自己走到车里,也可以让我抱你过去。”“你的尿布需要换了,当你准备好了,爸爸妈妈都可以帮你换。”“有限选择”加“时间”,让孩子感受到主要照料者的信任,同时,孩子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注意力转换,且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选择。
同样,“有限选择”加“时间”也并不总能解决孩子和主要照料者之间的问题,特别是双方意愿不一致的时候。此时,就需要主要照料者支持孩子走出困境。
提供有限选择+引导
比如,“你今天想穿这件白色的衣服,还是那件蓝色的衣服。要我帮你选吗?”“你自己走到车里,还是我抱你过去。你要我帮你决定吗?”“你可以让爸爸帮你换尿布,也可以让妈妈帮你换。你要我帮你决定吗?”“有限选择”加“引导”,可以帮助孩子走出“难以选择”的困境。
当主要照料者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孩子做出选择时,主要照料者需要向孩子明确界限,温柔而坚定地执行。比如,“我们需要出发了。你可以选择穿这件白色的衣服,也可以选择穿那件蓝色的衣服。告诉我你想要穿哪件,不然我就帮你决定了。”“我们需要出发了,你可以自己走到车里,我也可以抱你过去。如果你还没有决定好,那我来帮你做选择。”“我们必须换尿布了,不然会红屁股的。你可以选择爸爸帮你换,或者妈妈帮你换。如果我尿布拿回来时你还没有决定好,那我来帮你做决定。”
有时,婴幼儿可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抗议,主要照料者可以温和而坚定地进行重复,让孩子明确我们的底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意识到自己需要融入到环境与人群中,同时会发现最好在自己有选择权的时候做出选择,进行合作。
特别提醒:
(1)接受孩子的其他选择。比如,当我们提出“你今天是想穿这件白色的衣服,还是那件蓝色的衣服”,孩子提出“我要穿黄色的衣服”。成人可能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其他选择。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已经接受了“穿衣服”的要求?而且孩子还找到了给定范围之外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一种共赢的合作;
(2)温和而坚定,既不“妥协”也不“粗暴”。我们专注于当下与孩子合作的事项上,既不因为孩子的各种抗议行为进行妥协,放弃界限;也不粗暴对待,破坏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3)强化孩子积极的合作行为。当孩子做出合作的选择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情、手势、动作、语言等表达肯定、欣赏,从而强化孩子积极的合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