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托育中心聊天录(3):陈园长谈回应式照护

发布时间: 2024-07-17 10:30:1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2022年1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的《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中明确提出:需要对婴幼儿进行回应式照护,“养育人要了解各年龄段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养育照护中应关注婴幼儿的表情、声音、动作和情绪等表现,理解其所发出的信号和表达的需求,及时给予恰当、积极的回应。”

回应式照护是以婴幼儿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敏锐地捕捉婴幼儿通过动作、声音、表情等方式发出的信号,给予及时的回应,满足婴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回应式照护有助于婴幼儿与照护者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发展安全感,从而推动婴幼儿在自由探索周边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发展认知、社会性和情绪智力,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回应式照护有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尊重。即使是两三岁甚至更小的孩子,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气质、需求、兴趣、想法。照护者需要提前告诉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孩子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一言不发地,甚至从孩子背后很突兀地就把孩子抱起来”。

第二:回应,即跟随,而不是主导。孩子微笑,照护者微笑;孩子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照料者也发出声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反馈;孩子哭闹不止,照护者要探明其哭闹背后的需求,并进行合理满足。而不是“不顾孩子目前的状态,强行要求其按照照护者的节奏进行”。

第三:双向。即照护者及时回应孩子,孩子也会及时回应照护者,从而形成了一连串的互动;也就是每次的回应都由对方引发,同时又引起对方进一步的回应。举例来说,婴幼儿发出饥饿的哭声,照料者回应说:“哦,我看到了,你饿了,我去洗个手就来喂你喝奶。”孩子得到了回应,哭声变小了,照护者听到后,一边洗手一边说,“谢谢你的耐心等待,我马上洗好手就来。”孩子听到照护者的回应,转头看向照护者,照护者洗完手走向孩子,其做出求抱的动作。而不是“不顾孩子的大声哭闹,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换尿布或洗澡等”。

那么,在家庭中,照料者如何进行回应式照护呢?

以更换尿不湿为例:

照料者慢慢走向躺在游戏垫上的孩子,边走边说,“宝贝,你还好吗?”孩子看向照料者,照料者走到孩子身边,蹲下身,微笑地看着他,孩子也多报以微笑及咿呀声。照料者说,“让我来看看,尿不湿湿了吗?”于是,照料者慢慢地摸向尿不湿,“哦,湿掉了,需要换尿不湿啦。”孩子微笑着回应。照料者伸出双手,“我现在抱你起来啦。”孩子能理解照料者发出的信号,伸出手,照料者抱起孩子走向卫生间。

照料者轻摸孩子的臀部,“你可以抬起点吗?”婴幼儿身体动了一下,咿咿呀呀。照料者轻轻地一边脱尿不湿,一边说,“脏尿不湿脱下来了,给你看一看。”接着,照料者将尿不湿扔进垃圾桶,“现在,脏尿不湿扔进垃圾桶了。”照料者拿起一个干净的尿不湿,让孩子看到,“这是干净的尿不湿,我们待会就来换上它。”“现在,先把左脚伸进来,接着再把右脚伸进来。”孩子微笑着,照料者继续说:“尿布湿往上拉啦。”“最后,我再来检查一下,两边拉拉平,这样更舒服。”照料者一边说一边把两侧的尿不湿拉平。“现在,尿不湿换好啦。”照料者微笑地看着孩子说,孩子也多会微笑地看着照料者。

在每一次的照护时刻,照料者将自己的节奏调整成婴幼儿适应的节奏,提前告诉婴幼儿接下来要做什么,等待婴幼儿的回应,邀请其合作完成照护。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换尿布、喂食、洗澡、睡眠照护,婴幼儿就能成长为自信、有能力的合作者。

在照料过程中,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

1、肯定幼儿的情绪,而不是忽视或否定幼儿的情绪。无论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照料者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并命名情绪,引导其对情绪进行管理。当孩子被突然响起的声音吓到了,照料者可以回应,“这么突然的声音让你吓到了”,而不是“不怕不怕”。

2、用描述而非评判的语言进行回应。当孩子与我们分享其喜悦时,照料者可以回应,“我看到你很高兴呢”,而不是“这有什么好开心的呢”。当孩子分享其遇到的挑战时,照料者可以回应,“你遇到困难了?有点害怕对吗。”而不是,“你太胆小了,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3、不要一味地说“不”,更重要地是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当孩子跑向马路这样的危险环境时,照料者需要迅速制止孩子,明确告知:“你如果想跑,可以去公园跑,可以去大草坪跑,大马路上不可以,太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