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托育中心聊天录(4):与婴幼儿发展合作

发布时间: 2024-07-17 10:31:3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国家卫健委于2021年1月12日颁布的《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中明确指出: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是保育重点之一,目标是“与成人和同伴积极互动,发展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如何来培养婴幼儿的合作能力呢?

第一,与婴幼儿进行合作之“舞”

婴幼儿在出生前,已经具备了接受合作邀请和发出合作邀请的能力。所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主要照料婴幼儿的成人可以有意识地与婴幼儿共续合作之“舞”。

当婴幼儿哭闹时,成人积极地进行回应,尝试解读哭闹背后的需求,是饥饿、困了,还是难受、无聊,及时满足婴幼儿的生理、情感需求;当婴幼儿以表情、手势、声音等发出交流邀请时,成人敏感地进行回应,进行交流合作;当进行婴幼儿吃喝拉撒睡的照料时,成人可以像“体育播报员”那样描述正在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等待婴幼儿的回应,邀请婴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成人合作完成各种生活照料;当婴幼儿投入玩耍时,成人陪伴在旁边,及时给予回应,不打断、指导婴幼儿的玩耍。成人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合作者,发出并接受合作邀请,进行合作示范,让双方都感受到合作的喜悦。

第二,创设合作的家庭/托育环境。

    婴幼儿的脑电波以θ波和δ波为主,全面而快速地吸收外界信息,时时刻刻都在模仿、学习。所以,营造合作的家庭/托育环境尤为重要。主要照料婴幼儿的成人不仅要和婴幼儿进行合作之“舞”,还要和其他婴幼儿、其他成人进行合作,避免向婴幼儿传递相互冲突的信息,引起婴幼儿的困惑、矛盾,从而阻碍婴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第三,支持婴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

婴幼儿对同伴很感兴趣,可能会通过舔、咬、戳、抓、捏、打同伴身体部位的方式,来收集相关的信息,从而获得关于同伴的相关经验。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幼儿可能会进一步探索因果关系,“如果我把沙子从TA的头顶倒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我咬TA一口,TA会怎么样,成人会怎么样”……所以,成人可以邀请同伴来家中,或者带领婴幼儿去同伴家做客,或者约上几个同伴,一起去户外玩耍,或者送婴幼儿去托育中心,让婴幼儿有机会与同伴进行合作。

当婴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可能会伤害他人的行为时,成人需要站在婴幼儿身旁,防止冲突升级导致婴幼儿受伤,同时需要进行双方的感受、想法、意图的反馈,引导婴幼儿找到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从而支持婴幼儿与同伴之见的合作。“你很想骑这辆小车,TA也很想骑这辆小车。”“我们找找还有没有小车呢?”“这里还有一辆小车,谁愿意骑这一辆小车呢?”“只有这一辆小车,你们两个都想骑,怎么办呢?”“怎样让我们两个人都能骑上小车呢?”……

第四,与婴幼儿分享合作技能

成人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合作/冲突事件、绘本、小视频等方式,向婴幼儿进行分享,帮助婴幼儿发展同理心,学习倾听、安慰、等待、轮流、分享等合作技能。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1、给予婴幼儿有限的选择,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如,“你今天是想穿这双袜子,还是那双袜子呢?”“你想再玩三分钟,还是五分钟?”婴幼儿因为有了选择权,感受到成人的尊重,更愿意和成人合作。

2、当不能给予幼儿选择时,成人需要直接表达需求,而不要进行询问,“可以吗”、“好吗”、“对吗”等。比如,当婴幼儿跑向危险的马路时,成人可以抱住婴幼儿,进行明确表达,“马路太危险,不可以跑上马路”,而不是“马路太危险,可以跑上马路吗?”

3、当婴幼儿出现伤害成人或同伴的行为时,关注点不能仅局限于“行为”本身,而是要透过行为,找到背后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婴幼儿才能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更愿意和成人合作,从而找到适宜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