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洞庭湖之殇

发布时间: 2020-06-22 17:12:3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中学时,学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描写洞庭湖的词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碧万顷”,少年的我难以想象当时的洞庭湖有多大。900多年前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的时候,一定没想到900多年后洞庭湖面积最小的时候只有四五百平方千米。即使在汛期,面积也不超过2500平方千米(梁婕等,2012)。没有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取而代之的只有搁浅的渔船和干涸的湖底。曾经位于湖边的地方,如今再看不到湖面。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南边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边与长江相连。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432.5平方千米(王苏民,1998)。历史上曾被称为云梦、重湖。关于洞庭之名的由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湖中的君山上有神仙的洞府,又称为“洞府之庭”。所以君山也叫洞庭山,君山周围的湖便称作洞庭湖,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11.jpg 

图1 丰水期的洞庭湖

洞庭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先秦楚文化,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近代湘文化。它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洞庭湖流域已经发现多处种植水稻的史前文化遗址(杜耘和殷鸿福,2003)。另外,明清时候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里的“湖广”就是指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湖盆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苏成等,2001),此后的地质时期该地区一直沉降。洞庭湖的演变经历了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过程。据先秦的一些典籍记载,先秦时的洞庭湖地区还是河网交错的平原,只在君山西南侧有一个方圆130千米的小湖(王苏民,1998)。秦朝以后,长江和汉江带来的泥沙使江北的云梦泽逐渐淤塞,形成了现在的江汉平原。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士族南迁。南迁的士族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先进的耕垦技术。随着垦殖活动的增加,泥泞的云梦泽被先民们改造为富饶的江汉平原,而这也直接影响了洞庭湖的演变。云梦泽淤积,江水向南寻找分水道。大量江水进入了沉降中的洞庭湖平原,形成一个更大的洞庭湖。据《水经注》记载,南朝时洞庭湖扩大为“广园五百余里”的一个大型湖泊。隋唐以后,云梦泽消失,荆江北岸河床增高,江南的洞庭湖区域继续沉降。江水向南分流,洞庭湖面积继续增大。晚唐已经出现了八百里洞庭的说法(周宏伟,2005)。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正是当时洞庭湖的真实写照。明清之际,洞庭湖面积达到最大。明清时,长江上游人类活动增多,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江水含沙量增加。江水带着大量泥沙注入了洞庭湖。湖底开始淤积,导致湖面开始扩展。明清时候的洞庭湖可达6000多平方千米。清代的《洞庭湖志》将其描述为“横亘八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近代以来,加剧的泥沙淤积和狂热的围湖造地使洞庭湖逐渐缩小。到20世纪90年代,湖泊面积只有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更是出现了几次严重的干旱,湖泊面积最小只有三四百平方公里。

12.jpg 

图2 2002-2011年洞庭湖面积变化

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也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湖区面临生态多样性下降的问题,多种保护物种越来越罕见。由于蛇类减少,2007年湖区爆发了严重的鼠灾。此外,2017年7月环保督查组指出洞庭湖区生态问题严重,主要问题有水质下降,采砂问题突出,生态破坏。

为什么曾经烟波浩渺、风景如画的洞庭湖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有些科学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认为洞庭湖的缩小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洞庭湖流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李景刚等,2010),流入湖泊的水量偏少,湖泊面积缩小。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主要有围湖造地和非法采砂。围湖造地对洞庭湖湿地有非常恶劣的影响。上世纪盲目的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的调蓄抗旱功能,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近年来又侵占湖泊湿地搞建设、办旅游、搞养殖。不仅导致了湖泊萎缩,也带来严重的生态污染。非法采砂是另外一个严重影响湖泊的人类活动。据新闻报道,洞庭湖一年的采砂量为湖区10年左右的沉沙量。非法采砂带来堤岸损毁、生态恶化和航道改变的危害。如,环保督查组指出采砂作业不断蚕食侵占湿地洲滩,越冬雁类的重要栖息地雁子洲已被挖除约4000亩。除此之外,湖泊污染、水质下降也是洞庭湖的主要问题,洞庭湖流域接纳了许多沿海地区转移的高污染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超排、偷排工业污水的现象。流域内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农业污染。

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保护洞庭湖行动已经刻不容缓!针对上述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建议。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政府监管抓起,严禁私挖乱采、企业开工之前严格环评、加强监管人员和公众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场持久战,只有强力的监督才能在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如同人有生老病死,湖泊也不例外。从湖泊的演化角度讲,洞庭湖正从青壮年走向老年,上游来水减少、气候变化引起降水减少、湖底淤积严重这些都是洞庭湖正在经历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减少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的危害,尽到对大自然的责任,减缓洞庭湖衰老的过程。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不要让洞庭湖变成下一个罗布泊。保护洞庭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作者:刘伟

所在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