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养生堂 > 正文

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到底致不致癌?

发布时间: 2022-06-22 14:25:0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江苏疾控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来源:江苏疾控

随着空气炸锅屡上热搜,“丙烯酰胺”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不陌生了吧。事实上,因丙烯酰胺引起的食品致癌争议此前曾有多起了,如此一来,吃货们“懵圈”了:丙烯酰胺到底致不致癌?哪些食物中有?……我们一起来看看。

Originoo_234652.jpg

丙烯酰胺为何物

丙烯酰胺主要在某些食物经高温处理的过程中产生。

2002年,由瑞典研究人员首次报告在油炸或烘焗食物中会产生大量丙烯酰胺。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食物,尤其是含丰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较低的植物性食物,在高于120℃的烹调条件下会大量自然产生,采用水蒸煮时较少产生,未经烹调的食物中含量很低。

吃哪些食物会摄入?

蔬菜及蔬菜制品(炒菜)是我国成年人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途径。

吴永宁等人和我国香港开展的相关研究均显示,成年人主要通过蔬菜及蔬菜制品(炒菜)摄入丙烯酰胺,每日膳食摄入量分别为0.286微克/每公斤体重和0.21微克/每公斤体重,分别占每日膳食丙烯摄入总量的45.7%和44.9%。

具体到食物品种,食用频率较高的米饭、面条(线)、面包糕点类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一般偏低,饼干、薯条和脆片(包括薯片)等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则较高。

丙烯酰胺到底致不致癌?

一般人群因食物中丙烯酰胺致神经、生殖系统和发育问题概率不大。

动物研究已有足够证据表明丙烯酰胺具有基因毒性,可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增加甲状腺、肾上腺、乳腺、睾丸及中枢神经等出现肿瘤的概率,但令人类患癌证据目前仍不足,所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目前把丙烯酰胺分类为“可能令人类患癌”(第2A组)。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也就丙烯酰胺的毒性作出过风险评估,认为一般人群从食物中摄入丙烯酰胺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生殖及发育问题的概率不大。但如果长期摄入量偏高不能完全排除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可能。 

丙烯酰胺不能确定安全摄入量,应当尽量减少摄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物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认为丙烯酰胺作为基因致癌物,不能确定其安全摄入量,所以目前未为任何食物规定其中丙烯酰胺的安全限量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尚也无法律法例规定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上限。因此全人群都应尽量减少丙烯酰胺的摄入,最大程度减少对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风险。

如何减少摄入

采用合理方式烹调食物是真正减少丙烯酰胺膳食摄入的有效措施。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2022)》等官方建议,保持膳食结构平衡,不过量食用煎炸食物(包括非油炸方式如空气炸锅)很重要。

通过炒蔬菜前先白灼(水焯)一下再炒制或采用蒸煮食用的方式都可有效避免丙烯酰胺大量产生。油炸土豆(马铃薯)、山芋(芋头、芋艿)等食物时,可通过在油炸前沾裹薄粉浆(如玉米粉等),减少丙烯酰胺过量产生。

煎炸烹调食物仅需将食物煎至表面金黄色即可,切勿过度烹煮(如烹调时间太长或温度过高)。所有食物尤其是肉类及制品在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以避免发生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