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养生堂 > 正文

慢性肾病:三分治七分养

发布时间: 2022-02-16 15:35: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江苏科技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来源:江苏科技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痛风等慢性病高发并趋于年轻化,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也显著增加。据调查,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由此推算,我国约有1.32亿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那么,一旦查出慢性肾病怎么办?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肾科主任中医师盛梅笑表示,慢性肾病患者三分治七分养是关键。

0737e8db07f9525ab36dba3f97ee065a_ExcitingAdvances_1200x550_Hero-1170x536.jpg

慢性肾病早期难察觉

慢性肾脏病又被称为“隐形杀手”,是因为患者常常仅表现为尿液或血液检查的异常,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及其发展过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的不适,肾脏损伤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

盛梅笑介绍,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为极度疲乏、贫血首次就诊于血液科;或因为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就诊于消化科;或因为头晕头痛、气喘、水肿就诊于心脏科,经过检查发现肾功能不全已进入尿毒症阶段,错过了早期治疗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因此,定期体检与筛查十分重要,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引起肾脏损伤的慢性病患者更需要定期检测尿液和肾功能,早发现,早转诊,早干预。

她表示,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具有个性化、多途径、整体调摄、病证结合、扶正祛邪的特点,在维护肾功能长期稳定方面独具优势。

三分治七分养是关键

“慢性肾脏病也是一种带病终身的疾病,所采取的治疗根据每个人所患肾病的病因、病情轻重、肾功能状况、并发症及伴随疾病而有差异,治疗效果和目标也有不同,有些患者经过治疗蛋白尿和血尿可以完全缓解,有些患者只能得到部分缓解,而有些患者则是以维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延迟透析、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盛梅笑告诉记者,这就要求肾友们了解各自的病情和治疗目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所谓“三分治,七分养”。

慢性肾病患者积极进行自我管理,包括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和主动参与医疗及护理活动,可以使血糖、血压、血脂、肥胖、吸烟、少动、不合理膳食、持续肾毒性药物暴露等引起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肾功能、蛋白尿等肾脏疾病主要疗效指标的改善,减少肾功能急性下降事件,远期可延缓慢性肾脏病病情进展。

肾病患者如何科学自我管理

盛梅笑介绍,肾病患者科学进行自我管理要掌握六大原则:第一,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对慢性肾脏病有初步的认识,重视预防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的药物等;第二,积极地与医护人员规划家庭康复计划:学会自测血糖/血压,注射胰岛素,腹膜透析操作等;第三,执行拟定的计划;第四,关注并处理相关症状:如出现呕吐、水肿、气喘等症状时立即就医;第五,积极面对肾病给身体、心理和社交带来的影响;第六,实现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治疗管理

慢性肾脏病病程漫长,病情控制的好坏取决于是否能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因此,要求肾友们一定要积极配合,按时服药,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对稳定病情十分必要,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便于治疗方案的调整。在病情稳定时一般至少每2~3个月随访1次,病情有变化时随时就诊。

同时,要学会对疾病相关的情况进行监测,包括生理状况的监测,如血压、血糖、体重、尿量等;临床症状的监测,如乏力、恶心、呕吐、厌食、面色苍白、肢体水肿、皮肤瘙痒、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头晕、视物模糊、心慌气短等。掌握上述这些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在随访时能够将病情如实地反馈给医生,让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您的病情变化,制定或调整您的治疗。同时,也要了解什么症状会有严重的后果,需要及时去医院,如极度疲乏、气喘、眩晕、呕吐。

就诊前,记录下自己在家时的血压、血糖及症状变化,用药情况;事先想好这次门诊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与医生做哪些沟通。就诊时,带齐病历资料,包括最近的化验结果,近3天的饮食记录,血压、血糖、体重变化情况,带好所有的用药记录,需要时带上药盒和说明书。如果是第一次就诊,应带齐您以往所有的化验检查结果。去其他专科门诊就诊时,应提醒医生您是肾脏病患者。

★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慢性肾脏病自我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肾友的饮食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需要根据原发疾病、并发症、蛋白尿程度及肾功能,并综合患者的年龄、生理需求等因素,在充分评估营养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液体及无机盐等的饮食方案,建议在专科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配餐,并通过定期监测进行调整。

一般在保证能量的前提下,要求优质低蛋白质、低脂、低盐饮食,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品,少吃煎炸食品,同时要注重饮食卫生,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积极戒烟、限酒。

★运动管理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保持肌肉容积和肌力,改善贫血和营养不良,提高食欲,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对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运动还能陶冶情操,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在实施运动计划前应由医生进行运动风险评估,包括骨骼肌情况和心肺功能情况等,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骑车、散步、游泳,或灵活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生活起居管理

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定时作息,顺应四时,春夏季节晚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一般每日睡眠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同时要注意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出门戴口罩,预防感冒;劳逸适度。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要保持休息和活动适度,做到“动静结合”“形劳而不倦”。久立、久行、久卧、久坐均不利于身体健康。另外,长期看手机也不利于健康;环境适宜。保持室内整洁,通风换气,温度、湿度适宜,阳光充足。

★情绪管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学会管理负性情绪,树立信心,保持正能量。当病情变化,疾病控制不好,出现一些负性情绪时,要学会排解。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排解压力的方式,如听音乐、冥想等。建议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舞蹈、音乐、练毛笔字、绘画、摄影等,有利于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