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特别关注 > 正文

别让“小地震”引发“大恐慌”

发布时间: 2017-02-17 11:02:5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江苏科技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来源:江苏科技报

日前,江阴市发生2.7级地震,不仅是江阴,靖江、张家港、无锡、常州等地居民也纷纷有感。同时,这场“小地震”引发了不小的“恐慌”,记者微信朋友圈被分分钟刷屏,甚至有网友熬了一夜不敢睡觉。

一波“小地震”为啥引发“大恐慌”,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形成的?“小地震”后会不会引发大地震?一起来听听省地震局专家的科普解答吧。

小地震相当于地球“打了个喷嚏”

“小地震发生是因为地球运动过程中地壳产生了小破裂,相当于地球打了个喷嚏。”江苏省地震局研究员黄永林博士告诉记者,地震震级的确定需要专门的地震仪测定。小于3级的地震被称为小震或弱震,这一类地震人们一般不能感觉到,通常依靠仪器可测出;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四又四分之三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类地震的发生,通常不会产生破坏;震级大于四又四分之三级,小于六又四分之三级的是中强震,震中地区会产生破坏;大于或等于六又四分之三级的地震为强震,会在较大范围内产生严重的破坏。

黄永林比喻说,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据此,2.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三万分之一。

为什么“小地震”会引发“大恐慌”?“一般的小地震,大众是难以感受到的,但这次江阴地震发生的时机很‘凑巧’。”黄永林对记者说,江阴地震发生在过年期间的半夜里,这个时间点还有不少人没有入睡,夜深人静时,人们对震动会更加敏感;其次,这次地震因为震中在距离江阴大桥不远的长江河道内,所以,江阴、靖江多地居民能感到。

在专家看来,像这次江阴发生的地震,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在震级上更是“小case”,不必恐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小地震可不是大地震前兆

“省内存在可能发生地震的活动地质构造,大众熟知的有郯庐断裂带、茅山断裂带和南黄海断裂带等。”黄永林回忆,近年来,省内陆地发生比较大的地震有:上世纪70年代在溧阳发生的几次5级左右地震,1992年的常熟5.1级地震,2012年的4.9级高邮地震等。这些都是中强地震。“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省内发生的强震。”黄永林告诉记者,省内小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只不过,这些小地震民众通常感受不到。

那么,小地震频繁“发作”会造成大地震吗?“一个孤立的小地震,不能作为大地震发生的前兆。”黄永林表示,“小地震和大地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地壳岩石具有弹性,地壳运动中变形越大,聚集的变形能量越大。只有变形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发生大地震。在此过程中,除发生小地震之外,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地壳的形变、地电场等都会发生变化。预测是否会发生大地震需要综合分析一系列的地震前兆之后才能做出。地震孤立发生的小地震通常不是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前兆。”

工程建设中的地震预防更迫切

在专家们看来,地震阻止不了,预防才是根本。

“比起关心地震本身,我们更应该将地震预防放在首位。”对此,黄永林呼吁,当前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更应该关注到防震减灾这一重要方面。在工程建设中,设计施工验收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标准规范,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

“尤其是农村的自建房屋,目前还缺少监管,抗震问题尤为突出。自建房屋的农村居民还应多些抗震意识,按照房屋建设标准,把房子建得更牢固,更耐震,这对防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尤为重要。”

据了解,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于2016年6月开始执行,该图实现了全国设防区域全覆盖,明确了四级地震作用及相应的地震动参数,给出了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城镇Ⅱ类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参数,是工程建设确定抗震设防标准的强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