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网友的朋友圈被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了。文章的主人公罗一笑,是个不幸罹患白血病的五岁女童,长期从事杂志文字工作的父亲罗尔在女儿病后,发出深情的呼唤,这篇感动无数网友的文章,如今却陷入了“营销门”,故事背后的“剧情”一再反转,“朋友圈的慈善”真的那么难吗?
动容的开始
你被罗一笑刷屏了吗?
“罗一笑,不要跑,你给我站住!”“罗一笑,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对你的恩情很深很重,我一笔一笔给你记着,你不能耍赖,必须亲自感恩”……
201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转发时,很多人都附上了这样一句话:“深圳本土作家罗尔5岁多的爱女罗一笑,被检查出白血病,住进了深圳市儿童医院。医疗费每天1万至3万。父亲心急如焚,但他没有选择公益捐款,而是选择‘卖文’,大家每转发一次,小铜人公司会向罗尔定向捐赠1元;保底捐赠两万元,上限五十万元。”
似乎已经对“轻松筹”等公益渠道有些免疫的网友,遇到无需捐款,只需转发的文章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文章并转发。无疑,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三言两语道不尽的父爱让人无限动容,然而仅仅几小时,事情就出现了反转。有质疑医药费的,有质疑“带血营销”的,还有网友扒出作者罗尔个人私生活进行谴责。
为求真相,记者致电深圳市小铜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据不完全统计,11月30日凌晨开通捐款通道后,仅一个上午就已收到捐赠款200余万。按照小铜人金服的承诺,将实现50万元的捐赠。“我们会对外公布捐款明细等内容,谣言将不攻自破。”截至记者发稿时,该事件又有了新的进展,经深圳市民政局和腾讯等相关单位介入,全部赞赏资金260多万元将按原路退回至用户零钱包。
其实,事件的结果究竟如何,罗尔究竟人品如何,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就如网友所言:只要费用都用在治疗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马剑银也在其评论中表示,作为善意满满而转发这一文章甚至进行打赏的公众,倒不用气急败坏地转而去谴责罗尔,毕竟,筹得的款项用于罗一笑小朋友的疾病上,主要目标也就达到了。
冷静后的思考
公益真的需要炒作?
“以后再也不转了,感觉善意被消费”“同情心是好事,但转发请理智”……当质疑声起,朋友圈又开始骂声不断时,曾在腾讯、新浪等平台从事营销工作的知名人士天佐告诉记者:“其实这个事情,就是在讨论‘公益是否需要被炒作’,也许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当谈起炒作,尤其是公益类的事件,很多人都会心存反感,但在天佐看来,公益需要炒作。天佐告诉记者,记得很久之前,天涯上有个很火的营销,一个版主为帮助一个家庭贫穷的孩子治病,策划了一个“跪行千里”的事件,杜撰了一个“富二代”,答应孩子母亲只要下跪就给孩子捐款的故事,然后孩子母亲跪了,“富二代”却没给钱,结果愤懑的网友们仗义出手捐助……
结果,事件最后当然被“扒底”,反转的真相,却是能够让网友们接受的。天佐表示,“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求助帖,根本不会有人关注,不得不说,目前我们还缺少健全的公益制度,只有成为热点,引起舆论,才能有推动作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益很敏感。“每个媒体人在面对公益事件时,都应该去做大量的调查,查清事实真相。如果是虚假的,一旦变成舆论焦点,就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天佐表示,他们的营销圈子里也经常讨论,遇见一些急需帮助的人和事,出不出手的问题。“说真的大家还是愿意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但是新媒体营销毕竟不是专业做公益,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也会担心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事情是真的,只要能帮助到当事人,受点委屈也无所谓,毕竟做了一件好事,但如果是虚假的,则会让公众对此类事件产生质疑,一旦形成风气,到时候不管真假,人们都不再信任,我们的罪过就大了。”
要与“带血营销”再也不见
新媒体传播需要三方制衡
不难发现,自微信成为人们日常联系的工具后,不少事件总是在朋友圈先行发酵,轰轰烈烈的不在少数,一会儿是“谣言沃土”,一会儿又成了“营销之路”,微信传播到底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对于此次发酵事件,苏州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陈一表示,孩子生病,父亲救女心切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该家庭的经济条件是有能力支付孩子医药费的话,那此次的行为就可能存在借机炒作,推广公众号的嫌疑。
目前,对于此次事件,有人觉得可以理解,有人却感觉受了骗,要声讨患者父亲和营销平台。陈一认为:“微信使用者众多,有将大家的关注度聚集起来的力量,有聚沙成塔的作用。所以,借助一个话题就很容易达成一个尽人皆知的格局。”而微信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文章或看法,却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这就会直接造成大众对信息分辨不清。陈一分析道,此次事件的创新之处在于“转发一次便做了慈善”,触动了大众的心理,因此传播率很高。再加上朋友圈里“裹挟”的力量,所以动一动手指的效果就出来了。
而随着事件的反转,之前转发的、赞赏的人有不少都觉得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了。陈一认为,微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媒体载体,它所造成的影响由发布者、平台和使用者三方共同促成。在转发传播前,都应该考虑到事件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在以前比较纯粹的电视或报纸时代,媒体有自己的信用作为背书,现在微信又有谁来背书呢?”陈一强调,在现今,公众号既要考虑社会影响,微信的使用者也要提高新媒体素养,很多老百姓还习惯将如今的新媒体渠道等同于以往的报纸、电视等媒体,没意识到新媒体是老百姓要参与进去“玩”的,当“游戏者”的素养不够时,总容易被别人“左右”。此外,微信平台也应该在传播中负责,可以考虑当一些文章的转发量达到一定量之后就不能再转发了,从而实现“三方制衡”,达到可控的效果。
但无疑,此次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疾病、互联网慈善的进一步关注与探讨,陈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