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学家故事 > 正文

威廉·汤姆孙:深具工程师气质的科学家

发布时间: 2019-02-26 12:32:3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威廉·汤姆孙是近代物理史上的奇才,他22岁荣登教授宝座,24岁提出绝对温标,不满30岁就因在电磁学和热力学领域的研究名震欧洲。但也正是他,曾两次走到真理边缘,而又徘徊不前,与真理擦肩而过,为世人感叹万千。

131.jpg

年幼的大学学生

1824年6月26日,威廉·汤姆孙出生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父亲是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有名的教学教授,治学严谨,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注重通过讨论培养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不幸的是,汤姆孙7岁时,母亲辞别人世。

汤姆孙8岁时,父亲被聘任为格拉斯哥大学自然哲学教授,携全家前往。这一年新学期,这位新聘教授开始授课,每次上课都带着两个漂亮的小男孩,让他们坐在教室最后旁听。起初,同学们都以为他们是跟来玩的,后来发现教授授课时,这两个小家伙竟然认认真真地做笔记!这两个小男孩就是8岁的汤姆孙和他的哥哥杰姆。

汤姆孙10岁时,与哥哥一道进入格拉斯哥大学预科班学习。大学的学习使汤姆孙兄弟大开眼界,他们惊奇地摆弄着桌上的地球仪,梦想这漂洋过海到全球遨游,他们注视着神秘的天球仪,幻想着太空的奇异景象。汤姆孙完全被地球仪和天球仪迷住了,尽管年龄很小,但他在日记中的记录表明了对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科学领路到哪里,就在哪里攀登不息。前进吧,去测量大地,衡量空气,记录潮汐;去指示行星奔跑的轨迹,去纠正老皇历,叫太阳遵从你的规律。”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15岁时,汤姆孙获得天文学奖。同一年,他因名为《地球的形状》的论文,获得大学的金质奖牌。1845年1月,年仅20岁的汤姆孙通过了紧张的毕业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汤姆孙的父亲一心要儿子竞争教授席位,特意安排汤姆孙去巴黎留学。

走到“电磁学”边缘

1845年初夏,汤姆孙从巴黎来到剑桥,参加了英国科学协会的大会,面对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家,他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博得大家的赞赏与肯定。在这次会议上,汤姆孙有幸结识了仰慕已久的法拉第,法拉第很欣赏汤姆孙出众的才华,鼓励汤姆孙在电磁领域深入研究。

但是,汤姆孙几次试图把他对电磁学的研究总结成理论,最终都失败了。他的主要缺点在于不善于吸取他人之长。这也许与他一直受父亲单独教育过多有关,他很少认真阅读他人的著作与研究成果,他的发现,都是全凭自己实验得来的,其中有的确实闪耀着天才的光芒,有的则是别人早就发现了的东西。

1846年9月,通过一场激烈的竞争,22岁的汤姆孙击败所有对手,坐上教授交椅。此后,汤姆孙仍潜心于电磁学,刻苦钻研,试图用数学公式将电力和磁力统一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天才的设想。

汤姆孙把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论文,论文完成时,他兴奋地在日记中写到:“上午十时一刻——我终于成功地用‘力的活动影像法’来表示电力、磁力、电流了。”但是,他的理论虽然已经非常接近电磁理论的边缘,离真理却还差一步之遥,可是他在这关键时刻止步了。建立电磁理论的桂冠,后来被麦克斯韦摘取了。

尽管如此,汤姆孙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为这一理论的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科学成果毫无保留地告诉了麦克斯韦。

热力学领域奇光异彩

当汤姆孙在电磁理论边缘徘徊不前时,他幸运地遇上了另一位大物理学家焦耳,从此,他把兴趣转向了另一个研究领域——热力学研究。

1847年,在牛津召开的英国科学协会的会议上,焦耳再次宣传当时未被人们接受的“热功当量理论”。这位不屈不挠的实验家,面对怀疑和非难,坚定地说明“各种形式的能可以定量地相互转化”。怀有质疑的汤姆孙出席了这次会议,但在听完焦耳的演讲后却明白其中包含真理。

这次会议结束后,汤姆孙和焦耳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成了莫逆之交。在焦耳的鼓励下,汤姆孙开始倾注于热力学的研究。他的天才在电磁学未充分发挥,在热力学领域却放出了奇光异彩。

1848年,汤姆孙发表了第一部热力学著作。在这部书中,他以卡诺原理为基础,确立了绝对温标的概念。1851年,汤姆孙撰写出版了《热力学理论》,他从卡诺理论出发,作为他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发展了热力学理论,使其成为物理学的奠基石之一。1853年至1854年期间,汤姆孙和焦耳共同研究了气体的扩散对温度的变化,并发现了著名的焦耳—汤姆孙效应:气体受压通过窄孔后膨胀降温,这个效应为近代低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天,汤姆孙晚餐时突发奇想:在高温下食物的分子很活跃,在低温下分子运动却特别迟缓。细菌可以在高温下被杀死,也可以在低温下停止活动。这样,食物不就可以通过冷却来保存吗?当他清晨从田间走过时,他仔细观察了露水是如何保护农作物不受夜间霜冻侵袭的。从这个简单的现象中,他领悟到一种最新工艺——冷藏的原理。

在热力学短短几年的研究中,他的研究成果就使他成为物理学界荟萃群星中耀眼的一颗。

大西洋海底电缆沉放

1853年,29岁的汤姆孙再次把注意力投向了电磁学。

经过反复实验,汤姆孙证明了“莱顿瓶放电具有振荡性质”,这是发现电磁波的前兆!遗憾的是,他没有继续研究下去!

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举世瞩目的大西洋海底电缆工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要建造和铺设数千千米的海底电缆,工程艰巨可想而知,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汤姆孙以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超群出众的才华脱颖而出,被选聘为大西洋海底电缆公司的董事。

然而,年轻的汤姆孙开始并未受到重用,公司选择华特霍斯担任电气工程师。工程开始时,由于按华特霍斯合同订做的电缆的直径比理论要求小得多,刚开始时就陷入混乱。为了补救这一严重错误,汤姆孙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及时解决了问题。

1857年,电缆敷设沉放工程开始,华特霍斯以身体不适为名拒绝出航,汤姆孙接替华氏披甲上阵。不幸的是,电缆沉放到300多海里时突然折断,而且信号微弱,第一次沉放失败。

沉放失败后,汤姆孙对电缆进行了研究,发现电缆折断是由于外层机械强度不够。同时,为了解决信号微弱的难题,汤姆孙从阳光下镜片反射光的放大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镜式电流计、电报机,这种电报机灵敏度很高,为长途电缆通信提供了实用、快捷、灵敏的终端设备。 这两个难题的解决为电缆再次沉放奠定了基础。

1858年,汤姆孙再向大海征战,与风浪搏击一个多月,8月5日上午电缆终于着陆。汤姆孙拍发出从欧洲到美洲的第一份电报,5分钟后,美洲清晰地收到了电报。茫茫大西洋终于被征服了!大西洋两岸的人们激动不已。然而,大西洋海底电缆使用一个月后,出现严重故障,信号模糊,不久信号完全中断。调查分析表明,电缆制造不合要求,绝缘层抗腐蚀性太差。

1865年初,经过改良的新的电缆终于建成。这年6月,汤姆孙再次远航,领导了这次沉放工程。但意想不到的是,电缆再次折断,坠入深海。

整整9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汤姆孙仍然坚信:“大西洋阻挡不住人类的进步!”“只要再造出一条电缆,我保证能够成功!”

1866年春天,电缆制成,汤姆孙主持了第四次沉放。苍天不负有心人,这次沉放圆满成功!至此,一项人间奇迹——长途海底电缆通信在汤姆孙手下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这一伟大功绩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全球性远距离通信日益密切而快捷。直到今天,海底电缆仍然是国际通信的一种重要手段。

汤姆孙后来被授予开尔文勋爵的封号。

用“失败”概括科学一生

很多人认为,汤姆孙不是法拉第那样的实验科学家,也不是麦克斯韦那样的理论科学家,他更多地具有工程师的气质。他做了50多年的大学教授,其实是以教授的名义当了50多年的工程师。

他刚刚被选拔教授职位,就决定在格拉斯哥大学的物理系来一场革命。他的课堂和实验室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小配件堆积在桌上,吊在天花板上,挂在墙上。至于大件,有一套三件的螺旋弹簧振荡器;一座9米长的摆钟等等。他所主持的格拉斯哥大学物理学,实际上成了工程应用系。他的众多发明专利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他把大量的金钱都用于新的研究。他热爱航海,发明了几种很轻便的新式指南针。在电学测量上,他的镜式电流计不仅成功地用于海底电缆通信,也成了电学上的标准测量仪器。此外,汤姆孙的虹吸记录器——电笔的发明,则把电缆传来的信号最后从波浪形线条译成了文字。

但是,汤姆孙干的事太多太杂,因而有的传记作者说他“博而不专”:“因为对于科学思想缺乏健全的直觉,所以不能在科学上完成更伟大的功绩。他能翻过科学上崇山峻岭一般的障碍,不过他一经到达了山巅,就不能想像雾层以外的景色了。”这个批评是中肯的。正因为如此,他几次走在了真理边缘,又几次失之交臂。汤姆孙的成功与失败,对每个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1896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汤姆孙荣任该校教授50周年纪念会上,人们逐一列举他的贡献时,这位72岁的勋爵有点自嘲地说:“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年内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就是‘失败’二字……失败当然会产生忧虑的,可是对于从事科学的人,天赋的才能常会带来一种特别的兴致,借此使他不致十分失望,也许反会使他的日常生活格外快乐。”这席话惊动全座。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科学巨子、物理学的一代奇才,竟用“失败”二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这是一个科学上不知足的人的谦逊与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