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医治未病因其独特视角的健康管理理念,被全面接纳并推广运用。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图片来自网络)
中医治未病的特点
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着眼于某个特定疾病,中医中药的治疗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天然具有“多靶点”“多功能”“双向调节”的特点,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非特异性的预防医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辨证结果采用中药、针推、导引、药膳、食疗、足浴等各种手段,调节体质的偏颇,逐渐成为非特异性的疾病预防,减少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一种措施,同时为健康人群健康状态的维持和巩固也发挥着积极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包括 中医体质偏颇人群、 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以及其他关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如儿童(生长发育)、育龄妇女(孕前调理)、男性(育前保健)、老年人(延年益寿)等。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是怎么一回事?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经历两个重要过程:第一阶段是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这个阶段主要的建设是在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进行疾病的相关预防、治疗和宣教工作,带动民众开展健康活动。计划经过3年的努力,到2010年,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到2011年要初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框架,到2015年初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第二阶段,是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标志着我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全面启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生活方式和行为起到的作用占60%,居于主导地位,医疗因素仅占8%,只要有效改善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形成良好的习惯行为,80%的心脏病和糖尿病,70%的中风,50%的癌症也可以避免的。这一阶段明确提出,“治未病”是健康的基石。自此,我国步入全民养生保健阶段,而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在当今社会有什么不同含义?
当今社会,中医治未病包括三方面意思:未病先防,疾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发。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医传统疗法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
当代名医陆广莘先生总结为:“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生活健康、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个方向的战略任务,健康行业发展从“以诊断治疗为中心”向“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转移。
“治未病”和“亚健康调理”是一回事吗?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治未病”“亚健康”等名词渐渐被大家所熟悉,国家也加大力度打造“治未病”工程,倡导体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疾病,推动养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推广“亚健康调理”理念,加强慢性病管理。那么,“治未病”和“亚健康调理”是一回事吗?
亚健康是“自感不爽,检查无病”、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变化的中间状态。亚健康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易感冒、嗜睡、四肢乏力、便秘、胃肠道疾病、头晕、高血压、失眠、长斑生暗疮等。
所以说,“亚健康调理”是“治未病”的其中一种形式,即未病先防。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亚健康,不管哪种表现的亚健康,最主要、最本质的是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就能远离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