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一瞬间的事情,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魔镜、智能烟机等一大批智能产品从科幻电影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如果十年前的人穿越到2019年,会发现这是一个魔幻的时代。人们在家里一会儿冲着音箱说播放音乐,一会儿对着冰箱问今天可以吃什么。每个家电似乎都活的,它们可以“看见”,也可以“听见”。科技让人变得平等。黑科技产品从权贵走向日常,从昂贵走向平价,普通老百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影响。要是给这么多产品论资排辈,评一评谁是最棒的智能家电,我肯定首推智能冰箱。嘿嘿,因为我是个吃货。
俗话说地好,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可见“吃”对中国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了。冰箱管控了衣食住行中最重要的一个环,想想你的妈妈是不是常常把超市搬空,然后一股脑地塞进冰箱?然后等到某一天,你打开冰箱想找一瓶可乐,结果一股毛鸡蛋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你呕吐不止。类似的还有发潮的茶叶、发了芽的土豆、见缝插针的面膜、瓶罐罐的臭豆腐乳……冰箱可谓是“宰相肚里能装臭啊”。
说好的温饱问题是解决了,但饮食健康问题呢,我看还停留在我姥姥那个年代吧。都21世纪了,冰箱怎么能仅仅是一个只有能制冷功能的铁盒子!好在冰箱自己似乎也听到了这么多的抱怨,开始向着更大更冷更新鲜的方向改进。作为家电中的必需品,冰箱把保持食品新鲜度与管理食物安全变成了智能升级的重中之重。
美的智能冰箱BCD-750WGPZV在2018年上市了,它被人简称为AI 750。下面我们将通过了解它的基本功能来解释一下当下的智能冰箱到底智能在哪里。
食物的管理:现在的智能冰箱在食物的识别和管理两个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自动识别食物的类别,并推荐与之匹配的保鲜方式;记录食物的数量、存放位置和存放时长,让你再也不用趴在乱糟糟的格子里找东找西。时时监控食物的新鲜度,绝不让腐败的蔬菜污染了其他食物。上述冰箱的智能凸显在图像识别的能力。AI 750系统可识别的已经超过 500 种食物,包括鱼类25种,肉类海鲜类17种,禽类5种,水果类44种,果茎类60种,干货类22种等常用食材。这项能力使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是机器学习算法的一种,它的目的是让机器看懂图片的内容。现在的科学技术仅仅可以让机器区分一张图片的大致类别,比如区分这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香蕉。它需要大量食物的图片作为数据集输出,经过机器的学习,最终输出判别食物的模型,并用在冰箱系统上。你可以把模型当成一个黑箱子,它的工作是将输出的图像打上一个类别的标签。必须强调的是,这些数据集被称为“样本”,需要提前被人打上真实的食物标签然后再让机器学习。就像老师教你认识水果的方式,一个一个地指着告诉你这个是苹果,这个是香蕉。识别食物类别和识别食物变质都可以用图像识别来实现。唯一的差别在于,识别食物类别的模型只关心大体类别的分类,而后者还要关心食物新鲜的程度。是新鲜?还是腐烂?人们标注样本时必须更加细致。
个性推荐菜谱:现在的家电能开口说话已经不是稀奇事,这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就可以做到。既然冰箱已经知道了肚子里有什么货,它就可以更聪明点,语音告诉你晚上吃什么,这拯救了大量的懒癌患者。正所谓天南海北,众口难调,冰箱不能随意给一个不吃辣的南京朋友推荐辣子鸡吧。它需要记住家里每个人的口味偏好,然后再进行菜谱推荐。这和网易云音乐给你推荐曲子的原因一模一样,它们都使用了用户画像技术。
简单来说构建家庭成员的饮食画像,即给每个人贴上“标签”,这里的标签不再是分类标签,而是具体的行为动作。举例来说,如果你经常购买一些鸡蛋,那么冰箱即可根据鸡蛋使用情况,替你打上标签“爱吃鸡蛋”。甚至可能通过吃鸡蛋的频率,贴上“早晚吃一个鸡蛋”这样更为具体的标签。而这些所有给你贴的标签统一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的食物偏好画像。因此,也可以说用户画像就是判断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吃货。其实运用大数据技术,再结合手机app上对每个人的睡眠、运动等统计数据,进行统一建模分析,建立用户画像,智能冰箱可以为每一个家庭成员定制健康的营养方案。
自动购物功能:你喜欢吃新鲜鸡蛋,但是只有周末才有时间采购怎么办?现在的智能冰箱可以做到自动下单,并且送上门来,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假如你在任何一个科技博览会晃一圈,就可以发现“态圈”这个词非常流行。终端用户希望打通所有不必要的销售环节,拒绝中间商赚差价。所谓的智能冰箱生态圈,就是通过在线的形式,把你的冰箱直接连上菜场的各个摊位。你甚至可以要求别人帮你完成洗、切、配、包装等一系列的服务,然后配送到家门口。
智能冰箱只是家电的一个小部分,未来生活的智能家居蓝图,不仅仅是家电连上网络而已。它是一个整居的解决方案,会有一个集中控制的机器管家。你不需要对每个家电进行命令式的对话,一切都是润物细无声,管家能真正理解你的需求并关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期待这种生活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