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们都表示愿意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金钱、时间、精力,也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放弃很多,比如升职的机会、学习深造的机会、娱乐消遣的机会,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机会,更有人愿意为了孩子成为“蜗牛一族”,孩子在哪里上学,家就安在哪里,租房搬家成为孩子成长期间的常态。
可是,付出后自然就有期望,期望自己的投入在孩子身上看到结果,一旦期望达不到就变成了失望。“你不听话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你看某某家孩子多优秀”“你好好学习,这次考好了爸爸妈妈奖励你”。每当孩子成绩好的时候妈妈就笑脸相迎,送上礼物和奖励,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变了脸色。父母的态度会让孩子认为“我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我,我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不爱我,我不优秀,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他们只喜欢优秀的孩子”。
说为孩子付出不求回报,可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可真是不容易。有家长会对孩子说:“我每天辛辛苦苦工作赚钱、你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都是为了你”本想用情感唤醒孩子内在的动力,可却给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埋下自责的种子,相信都是自己让父母变得不快乐。
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但我们认为无条件的爱本质更多是一种行为,是我们不在意结果地为一个付出全部。因此,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可以被习得和强化的。
那怎么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呢?
1. 全然地接受和接纳
理解尊重孩子,看到孩子的优点,接纳孩子的缺点,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会批评孩子,主要还是内心接纳不了孩子的不完美,很多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自己会发更大的脾气,要么孩子和自己硬碰硬,要么孩子吓得默不作声,无论哪种都表示孩子情绪上的不完美没有被父母接纳,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变得叛逆或没有自信。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感受,教会孩子更好的处理方式,而不是横加指责。
2. 学会沟通,别让“不爱”进入认知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说“你再怎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不爱你了”之类的话,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变得不自信,觉得“我做的好,爸爸妈妈才爱我,要是我哪里做的不好,他们就不爱我了”。一旦“不爱”进入孩子的认知,他再遇到问题就可能因为怕自己不好从而选择隐瞒、撒谎等,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父母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爱我,没有任何条件”,比如给孩子买东西、带孩子去旅游等都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无论成功与否,无论成绩高低,父母都要告诉孩子:“我们爱你,与你是否优秀无关”。当孩子犯错了,在批评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因为爱你,所以要告诉你哪里做的不好,虽然批评了你,但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3. 信任和倾听孩子
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存在价值,相信孩子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照顾好自己,允许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用倾听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通过倾听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
4. 用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
如果孩子生命早期没有得到充分的接触式爱抚,就会产生“皮肤饥渴”,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因此爸爸妈妈必须给孩子充分的爱抚,亲吻、拥抱、抚摸等。父母平时要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比如直接表达、留言板落款“爱你的老爸”、“爱你的妈妈”、送礼物等形式向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感觉到
5. 父母要保留自己的一片天空
很多家长说自从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爱好、社交,失去很多生活的乐趣,全身心养育孩子,身心疲惫。事实上,父母同样可以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兴趣爱好,投入工作无形中也会帮助孩子形成责任感;夫妻之间和谐相处,偶尔一起看场电影过一下二人世界,也能帮助孩子理解亲密关系。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同时也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留给自己和孩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