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

发布时间: 2024-07-17 10:16:2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上一篇推文,主要介绍了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识别。现在,再进一步来谈谈问题识别后的应对与干预。因为中小学生心理或行为问题发生的年龄、性质、原因、程度等均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再加之其本人的人格特质、情绪能力及外部物理和人际环境都不相同,所以辅导或干预工作也需因人而异。

另需注意的是,与孩子的关系不同,拟采用的立场和方法也有差异。这里主要是从学校教师的角度讨论对学生问题的辅导与干预,对家长也会有所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家长不可简单照搬,因为角色关系不一样。

具体说,中小学教师应如何帮助有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呢?

一、积极接纳和关爱态度

1.运用同理心充分地理解学生

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学生的想法、做法和情绪。如果教师看不到学生的情绪,甚至还用一些不适当的言语去挖苦、讽刺、嘲笑学生,会让学生更严重地陷入原始情绪困扰。

2.发现和点亮学生的积极因素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选择地突出学生言语与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发生积极改变。

3.真诚且不戴面具地面向学生

教师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并真实地面向学生。教师要以真我的面目出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到真诚可信,表里一致,开诚布公,不过于虚假地扮演某种角色,不藏在面具的后面,没有防御式的伪装。

4.自始至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教师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完整地接纳学生,以礼相待,保护学生隐私,信任并欣赏学生。

二、将心育融入课程教学

1.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重视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免不了会有批评,但教师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多以就事论事,不要泛化,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在指出学生不当言行的同时,也要巧妙地运用鼓励、信任、肯定、表扬等方法,促使学生获取信心,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情去学习。

2.保持良好的教学情绪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满面春风的笑脸走进课堂,不要把课下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偶发的事件,如果学生情绪反常或发生过错,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拿出相应措施,做好应变处理,决不能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自己的情绪,破坏教学气氛。

三、将心育融入班级管理

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个环境氛围好的班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表现就自然而然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思想、心情、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就会自觉地融入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同化。

2.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班级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逐渐融入集体,以班级为家,以班级为荣,以老师和同学为知心朋友,自觉维护班级利益。

四、不同角色的方法有别

1.任课教师遵守的“七不要”

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做到“七不要”:

 不要给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贴异常标签;

不要扩散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学生的各种症状;

 不要因怕担责而将出现心理问题学生拒之于班级外;

不要对出现心理问题或轻微异常学生交往进行限制;

不要阻止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不要表现过度关注有心理问题和患心理疾病的学生;

不要轻视或忽略已有心理问题和患心理疾病的学生。

2.班主任可采用的干预措施

(1)如果学生已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尚能够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班主任首先应该理解学生的情绪(共情),缓解、稳定学生的情绪(识别并移除不良刺激源)。采取有效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情绪氛围,给问题学生以温暖与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知情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问题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做出初步评估。如果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较为或有逐渐加重倾向,班主任则应该及时与家长、心理老师及相关领导沟通、汇报,告知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根据心理老师的初步评估,向家长做出是否需要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临床医院的建议,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界定公布范围;

(2)对因心理问题休学再复学后的学生,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定期开展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并努力优化问题学生的人际环境,促进其积极转化和融入学生班集体。

3.心理健康教师采用的干预措施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严格遵循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原则与方法,及时开展心理工作。同时,要科学分析、评估超过自己工作范围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合理实施转介和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