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民生服务领域能发挥的作用可大啦!大数据可应用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可以在公用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社区服务等领域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以下内容可展现大数据在民生服务领域巨大的应用空间。
大数据可以为健康医疗增效。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在病情诊断、医学研究、医疗辅助等医护工作的相关场景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百度研究院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提升了新冠病毒RNA空间结构的预测速度;浙江省疾控中心基于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上线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有效缩短疑似病例的基因分析时间,且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大数据可以优化城乡环境。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与日俱增。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因素数据信息加以整合分析,使城市生态环境复杂系统数字化和网络化,如建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数据库,将水质、污染排放和污染源情况以直观、简单、易懂的图表进行展现,能够为政府环境治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可以缓解交通压力,给居民的交通旅游带来很多便利。交通拥堵现象已成为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收集和分析数据,可以有效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公共交通承载力严重饱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或设计出现偏差等问题,同时为居民出行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给居民出行带来很多便利。
大数据可为社会救助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对户籍管理、税务、教育、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管理、车船管理等单位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可以精准认定、核对、管理社会救助对象,为社会救助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大数据支撑,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精准度。云梦县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大比对”,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加强社会救助信息比对,精准核定农村低保户及困供养对象。该县还充分发挥“大数据+大脚板”的威力,定期组织人员走村入户,重点对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复核监管、监督,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退尽退。
大数据可为养老服务提供新思路。通过搭建老年人基础数据库,多维分析老年人口数据,使政府养老服务政策更精准、社会养老服务产品更丰富、家庭养老服务选择更方便,推动养老产业良性、健康发展。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介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14个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亲情E联”智慧养老平台、山西省大同市“398贴心保”、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颐居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榜上有名。
大数据可为消费维权提供新渠道。涉及消费维权工作的部门包括消协、工商、公安、食药监、质检和物价等多个部门。随着消费方式的日趋多样和经营业态日益丰富,跨部门管辖的投诉举报日益增多。传统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以职能部门为主导的维权模式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建立多元的数据收集和综合分析通道,可以使消费维权数据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无障碍流动,实现数据共享与数据处理同步,形成部门资源共享、社会责任共担的维权新格局。
因此,我们应用好大数据技术,加快实现民生服务普惠化。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大数据应用市场化为重点,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数据,在城乡建设、人居环境、健康医疗、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质量安全、文化教育、交通旅游、消费维权、城乡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图 5-3-1(新增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