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晚,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这意味着,白鲟——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鱼类之一留在了记忆里。
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白鲟这种个大身长、被称为“淡水鱼之王”“长江活化石”的物种。它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在这颗星球上存在了1.5亿年,曾与陆地霸主恐龙共存,见证了人类的诞生和崛起,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在长江食物链顶端的长江白鲟灭绝之后,白鲟属就消失了。白鲟的特殊身体构造、历史基因研究、仿生材料探索也将戛然而止。此外,白鲟的灭绝势必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早些年,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和思想认识都不具备,人类活动导致白鲟食物减少以及对白鲟栖息环境的影响,都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原因。等到各方面条件逐步成熟,人类想来拯救白鲟的时候,悲剧已经发生。有关研究表明,拯救长江白鲟的关键时间点是在1993年之前,即在其功能性灭绝之前,最晚在2005年之前,即预计的灭绝时间。但实质性救援工作如水生探测、在其历史产卵场进行试验性捕获调查、人工生殖技术研究等,都是在2006年后开展的,“已经来不及阻止其灭绝”。对于某些物种而言,保护机会的窗口可能已经关闭。但对于另一些“一息尚存”、仍有个体存活的物种而言,抓住剩下的机会很重要。
灭绝是一个沉重的词。没有人知道,地球上最后一尾白鲟是怎样度过了孤独的一生。2003年,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到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后,白鲟扭着尾巴,拍出一阵小水花,没入茫茫长江中。当时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白鲟灭绝的消息传出后,人们都在感慨“初闻已是永别”。
白鲟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是长江特有物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活于四川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生长迅速,曾记录到最长体长达7米。白鲟曾出现在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上。
四川有句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不过,没有证据表明白鲟长到万斤。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秉志在20世纪50年代记载,曾有人在南京捕获一尾体长7.5米、体重达908公斤的白鲟。这种体态庞大的远古鱼类,曾与恐龙为邻,游过了白垩纪,在恐龙大灭绝中幸存;它游入了《诗经》和中国民谣、传说里,连周朝的祭祀礼都提到过它。早在2500多年前,《诗经》《周颂·潜》便记载:“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据考证,其中的“鲔”,指的便是白鲟;鳣,指的是中华鲟。“鲔”被用来祭祀祖先,以求福祉永绵延。《礼记》描述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的场景提到,“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
白鲟是一种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可以说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那么它为何会灭绝呢?无法繁殖是主要原因,它们无法上溯到长江上游的产卵地产卵,捕捞、航运等也有影响,鲟鱼是比较温和的鱼类,游泳速度缓慢,个体体型比较大,容易误捕和误撞。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16年未发现白鲟活体。白鲟目前没有长期养活的案例,也没有人工养殖的留存下来。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池子,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离去的长江白鲟和其他在博物馆里陈列的诸多已经灭绝的物种标本一同提醒着我们:我们曾经一起存在过,希望人类可以善待那些幸存的同类。人类不可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不要让这世界丰富多彩的颜色一缕缕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