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鄱阳湖水位涨落缘何故?

发布时间: 2020-07-07 17:41:26   作者:刘彬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近年来,每到6-8月份,总会看到这样的报道:鄱阳湖水体面积快速扩大江西鄱阳湖:圩堤除险加固保安全鄱阳湖长江江西段持续10余天超警抗洪形势严峻,而在11-12月份,则出现这样的报道:鄱阳湖水域面积近10年最小鄱阳湖冬季干枯几十倍,我国最大淡水湖变身大草原。一年之内,为什么对鄱阳湖会出现如此截然相反的报道呢?影响鄱阳湖水位涨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鄱阳湖水位涨落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如此频繁,对生态环境会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目前这种现状呢?

1.jpg

图1 鄱阳湖丰枯水时期景象:丰水期水位上涨现水中公路(左)及枯水期湖床形成广阔的沙漠(右)(图片来源:http://zj.zjol.com.cn/news/11443.htm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311/06/content_17084890_13.htm)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居中连接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形似葫芦,以松门山为界,分为东(南)、西(北)两部分。东部宽阔、较浅,为主湖区;西部狭窄、较深,为入江水道区。鄱阳湖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河来水,下通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涨水湖泊。随着水量的变化,水位升降幅会很大,有天然调蓄洪水的功能(胡春华,2010)。简而言之,丰水期五河洪水入湖,鄱阳湖水位上升,湖水漫滩,湖面膨胀扩大几十倍,形成辽阔的水面,水流平缓,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年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唐逸,2008);冬春季节处于枯水期时,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变小,水流湍急,与河道无异,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胡茂林,2009)。形象点说,鄱阳湖就像巨大的葫芦瓢,露天倾斜处于长江这个水缸和五河这个水桶中间,那么在丰水期时,不仅有雨水从天而降,而且还要接收水缸和水桶溢出的水,其结果也只能是向外溢出,万一葫芦里被人放些沙子或者石头,那溢出水就更多了;枯水期时,几乎没有雨水,水缸和水桶也无水输入,加上天气寒冷,原有水只能慢慢减少。因此,洪、枯水时,鄱阳湖湖面积、容积相差极大。

鄱阳湖水位涨落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由于鄱阳湖是个南高北低的吞吐型湖泊,高差达11米,若湖口处没有阻挡的话,湖水将会顺利的泄出,也就不会形成大湖面。每年5-7月,由于降水原因,加之长江中上游洪水来量大而下端泄洪能力不足,导致长江经常维持高水位,对鄱阳湖水起顶托作用,水流不出去,造成鄱阳湖水位上涨;冬春季节,长江水位下降,五河来水量锐减,鄱阳湖的大水体也不复存在,只剩下纵横交错的河道和河间洼地上的“雁泊小湖”,整个湖面“旷如平野”,水位下降。上述情况表明,鄱阳湖的存在与否,是长江和五河来水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胡茂林,2009)。下面将对鄱阳湖水位涨落影响因素做具体说明。

丰水期时,鄱阳湖进入主汛期,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入湖水流量大增,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除降雨外,入鄱阳湖区的径流主要来自五大水系——赣江、抚河、修水、信江和饶河。在汛期,江河道水位较高,且还时有倒灌至鄱阳湖的情形出现。但据调查分析,长江的回灌虽有一定的影响,总体上来说时间较短,平均一年也只有16天左右,作用非常有限。进入鄱阳湖的五河的汛期一般为3-7月,主汛期为4-6月,期间降水量和五河的入湖径流量呈增加趋势,6月平均江水和径流到达峰值,降雨量和径流量增长有很强的同步性(彭锐等,2009)。这充分说明湖区汛期时,江河道亦处于高水位,鄱阳湖湖盆的地貌形态又呈现南宽北窄,水很难迅速下泄至长江,导致湖水上涨。从根本上讲,湖区的水位上涨程度与湖区降水和来自五大水系的入湖径流有密切关系。除了自然因素导致鄱阳湖水位上涨,人为因素同样存在,主要表现为对江湖地区围垦严重。由于围湖造田,鄱阳湖水面严重缩小,导致调蓄功能下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此外,长江中下游地区围垦严重,使得原有天然湖泊面积减少,影响了长江自然调节水量的能力,抬高水位,间接对鄱阳湖产生顶托作用(黄胜晔,2011)。综上,降水对湖泊水位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长江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鄱阳湖流域汛期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是引发鄱阳湖高洪水位的本质内因。大规模的围垦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容积的急剧缩小和调蓄功能的严重衰退,而鄱阳湖洪水位的升高与湖泊形态变化密切相关,故围垦成为了致使鄱阳湖水位升高、水情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枯水期时,气候较为寒冷,流域降水稀少,地表径流小,导致湖区水体容积较丰水期显著偏小,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湖面缩小,河道干涸,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过去鄱阳湖枯水期一般发生在冬季,近几年提前了近两个月,枯水期大大延长。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一个主因。据有关气象监测资料显示,长江流域降雨较往年同期有所减少,且流域降雨不均匀,径流量小,气温较之常年同期偏高;此外,人为因素是另一个主因。长江上游水库群在汛期结束后开始蓄水,泄流减少;注入鄱阳湖区的5条河流中的河水被沿岸工农业生产大量占用,导致注入鄱阳湖水量减少;泥沙沉积在上游水库后,清水下泄冲刷河道引起河道下切,导致长江河道和鄱阳湖地势落差增大;违法采砂、水利设施截流等人为因素加剧了鄱阳湖枯水期的旱情(徐黎明和杜金存,2013)。从根本上来说,干旱是由于降水和蒸发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干旱与降水、蒸发、气温等因素有关。鄱阳湖区的干旱主要由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江河湖泊的水文特征也会有明显的响应,水系结构与人类活动均会对响应后果造成显著的影响(甘小艳等,2011)。

鄱阳湖水位涨落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鄱阳湖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它在我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水位上涨导致的洪涝灾害,不仅危害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和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地制着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011年6月积水严重的江西省乐平市一住宅小区,持续13个小时的暴雨,降雨量达222.8毫米,使得市区内低洼地段积水。在2016年,江西省九江市的永修、彭泽、共青城等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山洪频发,15个县(市、区),141个乡(镇、街道),共24.76万人受灾,2.265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541名群众被迫转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在冬春季节,水位下降,由于水产资源丰富,鄱阳湖湿地吸引了成千上万只候鸟来越冬。然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朱春全博士告诉记者,2005年,有约71万只候鸟在鄱阳湖越冬,2007年,随着水面的缩减和食物的不再丰盛,来此越冬的鸟儿连40万都不到。鄱阳湖的“干渴”,不仅让鸟儿失去了冬天的聚集地,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据资料显示,湖口县在2006年因鄱阳湖水位下降很多乡镇出现了用水困难情况;2007年大旱,沿湖工农业供水严重受影响,而且超百万城镇居民生活不便,包括九江和南昌;航运和渔业的影响更为明显。近年来枯水期的提前到来,导致湖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明显不足,对湖区的生态、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周边城市群迅速崛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切实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保住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双赢,江西省提出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该工程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决策,项目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河段上,距上游的南昌88公里。如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转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期待这一工程早日得以实施,让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为江西人民造福。

文章作者:刘彬

所在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