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科技情报站 > 正文

别把“放生”变“杀生”

发布时间: 2016-06-20 15:07:4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文/王喆辰

“每周六早晨,黄浦江边总是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善男信女,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一个目的——放生。短短3小时内,伴随着佛经唱诵声,约有2 000条泥鳅被倒进了浑浊汹涌的江水中。”

这一次,“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的西方记者对中国的放生经济产生了兴趣,《经济学人》记者饶有兴致地介绍了中国的新流行:

放生,本是一种东亚佛教的仪式,将被俘获的动物放归大自然。放生的目的,在于显示慈悲心,积德行善,从古代流传到今天。几十年前,与其他宗教活动一样,放生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遭到禁止;现在,放生卷土重来,成了一种新流行,尤其在年轻人和富裕阶层中风靡。官方估计,每年被放生动物的数量约有2亿,其中包括了鱼、蛇、龟、鸟,乃至蚂蚁等,不过确切数字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组织放生的团体,年收入可达到100万人民币;对于一些放生组织者来说,放生成了新的摇钱树。但是,真正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却是被放生动物本身,以及它们的栖息地和被放生地的生态环境。

 

放生令人变得更自私?

热衷放生的人,或许会觉得,放生 好,显得人高尚。殊不知,类似于放生 之类的仪式,可能会令人(不自觉地) 变得更自私!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曾 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守在一座教堂的 门口,观察了人们进入教堂前和从教堂 出来后,“慈悲心”是否有差异。研究 者假扮成“十美分运动(一个旨在支持小儿麻痹症医学研究和为患者募捐的慈 善组织 )”工作人员,一共接触173 名善男信女(进入教堂前 N=59,从教堂出来 N=114),请求他们为慈善事业献 出一份爱心。

 结果显示,进入教堂前,人们的捐 款意愿更高(39%),10个人里面,有 4 个人慷慨解囊;从教堂出来后,人们的捐款意愿反而变低了(19%),10个 人里面,只有 2个人掏出钱包。

明明在教堂里领受了神的恩典,信徒们为什么反而变得更小气了呢?

研究人员的解释是,人们在心中内 疚的时候更加愿意提供帮助,但是,信徒在教堂里向神父忏悔了自己的罪恶,心中的内疚得以减轻,从而一身轻松, 反而帮助他人的意愿也降低了。回到中国的放生流行上来,许多人花钱放生, 事实上也是抱着“减轻心中愧疚”的念头。

不过,这个发现有一点好,就是为乞讨活动提供了指导。下次去寺庙参观 时记得观察,门口的乞丐,是否专挑进寺庙的施主下手,而对出寺庙的施主不 感兴趣!

 

盲目放生,害人害己!

 之前,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质疑了放生对 于放生者“慈悲心”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从生物学角度,谈一谈放生是如何对他人、对生态环 境、以及对被放生动物本身造成伤害的。

 

被放生动物对人类具有威胁性

比如说,在广东的竹林里放生毒蛇的人是什么心?

毒蛇伤人,到底是放生者功德增添了一分呢,还是罪孽加重了一层?

 

被放生动物威胁了本地物种生存,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一定有人会反驳道,放生毒蛇不对,但是我 放生的动物对人无害,总没事了吧!且慢,对人无害,不代表对别的生物无害哦!

比如说,不久前,我国台湾环保志愿者在台 北市区公园里,发现了大批牛蛙、巴西龟等等被 人放生的外来物种。殊不知,这些外来物种生存力强、繁殖速度快,会与本地物种竞争自然 资源,乃至捕食本地物种,而导致本地物种 灭绝、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

如果放生一只牛蛙,意味着害死一百 只本地小青蛙的生命,这样的行为,是不是 “太天真太幼稚”了一点?

 

被放生动物本身无法在当地生存,或是放生产业链导致更多动物被捕杀

肯定还有人会辩解道,好嘛,那我就放生那些既对人无害,又对环境无害的动物 好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被你放生的动物,可能根本不适合在当地生活呢?

比如说,在广州休渔放生节上,热心 人士将一只“小海龟”放归大海,“小海龟” 却不愿下水,似乎是对救命恩人恋恋不舍,有记者将这感人的一幕拍下,发表在报纸 上,却被专业人士吐槽,这只所谓的“小海龟”其实是陆龟,根本不适合在海水中生存。

当然咯,在淡水河放生只能在海水里 生活的扇贝,也是颇具中国特色的行为艺术。

而更大的威胁,在于放生这种行为,反而催生出了一条“捕猎——买卖——放 生——再捕猎”的产业链。不少人从这股流 行当中嗅到了商机,专门从野外捕捉了动物来,卖给不明真相的善男信女们。放生者们“施展爱心”以后,被放生动物的结局,可能是再次被不怀好意的捕猎者们抓回来。同时,在捕猎和运输的过程中,也造成了许 多动物的死亡。

停止放生,顺其自然;没有买卖,没有杀害。强扭的瓜不甜,很多时候,放生往往成了“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