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科技情报站 > 正文

模具业智能化发展如何补人才短板

发布时间: 2016-05-25 17:19:5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江苏科技报》记者 夏文燕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是衡量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模具智能化发展的当下,该如何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5月19日,在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主办,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承办的2016常州模具智能制造技术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共同探讨高端模具人才培养。

我国大部分高档模具依赖进口,尤其是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依赖性更大。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晓明说:“模具业的智能化发展,首先就要补足人才缺口,人才培养是关键。”

模具生产智能化,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陆建军介绍,从全国范围内看,本科院校没有模具专业,高职院校开设模具专业的有586家,江苏占56家,我省高职院校中就有一大半学校开设模具专业,但随着智能化发展的产业需求提升,我们需要对教育内容和模式进行不断调整。

“智能化最重要表现是柔性化系统的应用,简单说就是整个生产过程由机器人、机器臂替代人生产,以往的模具制造需要数、控、洗,车工车好,卸下来再进行电加工,现在只要把参数编入,就可以实现自动生产。”同时,陆建军指出,如今高端生产模具设备如机床等也向着高精度、高效、高寿命方向发展,设备对模具生产速率和质量有很大影响,所以对硬件设备的研究、操作人才需求也很大。“这些都对人才的技术、职业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围绕产业需求,我们要对目标课程体系做相应调整,传统课程需要改变,课程内容可加入人工智能及系统设计内容等。”陈晓明透露,从机械行业这个大类来讲,中间段技术技能人才大量缺乏,如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对接行业生产的最后一毫米、一厘米至关重要。“我国很快会推出一批从职业教育开始到应用技术本科的有助行业发展的学科,设置30个专业点,每个专业点在每省铺开一两个点,开展对口产业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