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飞花令】诗词中的“冰”『明月几时有』(186)

发布时间: 2023-12-25 10:55:3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我们的太空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过了大雪,气温骤降,“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正在逐渐在眼前展开。

在没有电冰箱的年代,“冰”也是北方的“冬日限定”了,它纯净无瑕、晶莹剔透,虽然由水凝结而成,却要比水更加纯净,它不像水那样因势而型,却多了些强硬和棱角,让人觉得爽利。古人把冰当作美好的事物,常用冰来写纯洁崇高的心灵,借冰表达心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词中的冰。

image001.jpg

《咏冰》宋·孔平仲厚薄因风结,方圆随器成。黄河白马渡,大泽老狐行。暖曲流云液,隅甃晃水精。皎然心一寸,愿比玉壶清。

凌厉的寒风,将水吹成越来越厚的冰,或方或圆,都随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万里冰封,黄河上可以走马,沼泽上可以行狐。有暖风吹过的地方,升腾起的水汽就像浮云一般在冰面流动,阴暗的角落里,晶莹的冰柱就像水晶一样。而君子之心,也应当像这寒冰一样,皎洁而清透呀!诗人咏冰,歌颂的就是它的晶莹,它的坚硬,就是要用它来自比,提醒自己随时保持一颗坦坦荡荡的君子之心。

image003.jpg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在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的年代,一块冰,就是能让孩子们快乐一整天的玩具。杨万里的这首诗写得清新明快,仿佛让我们回到了童年,孩子们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让人读罢不禁莞尔。

image004.jpg

《赋得月照冰池》唐·李商隐皓月方离海,坚冰正满池。金波双激射,璧彩两参差。影占徘徊处,光含的皪时。高低连素色,上下接清规。顾兔飞难定,潜鱼跃未期。鹊惊俱欲绕,狐听始无疑。似镜将盈手,如霜恐透肌。独怜游玩意,达晓不知疲。

      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升起,照在池中的坚冰之上。月光倒映在冰面上,天上与水中,仿佛两块玉璧,交相辉映。天地笼罩在月色清辉中,清冷如霜,却不至于寒冷透骨。这样好的景色,就算诗人只能独自观赏,也足以感到愉悦,通宵达旦而不知疲惫。

image006.jpg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宋·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朋友虽然久不到来,但这美丽的风景却似乎专门为你保留。我们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管它已经是几更几筹!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像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这首词里的冰雪,不在眼前,而在心里。皎洁的内心,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这是比自然景物更美的意境。

微信截图_20231226101535.jpg

《悲青坂》

唐·杜甫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冰有童真的一面,有无暇的一面,也有冷酷的一面。唐玄宗天宝十五载,房琯两次战役大败,死伤了四万余人,残余者不过几千人。这时杜甫沦陷在长安城中,听到这一消息,在满心悲痛中写下了这首《悲青坂》。“山雪河冰野萧瑟”,冰天雪地中阵亡的将士,令杜甫感到冷彻心扉。这冰雪,是生命的落幕,是给英雄的肃穆的挽歌。

image010.jpg

《冰》

宋·李覯水性本来弱,渐寒成此坚。东风有时到,几日是残年。

这是一首精巧而耐人寻味的咏物诗,水本柔弱,遇到严寒却变成了坚硬的冰。而当东风吹拂大地,它又将重新变化为水。遇强则强,这是水的智慧与品性。

image012.jpg

《寒山子集》

唐·寒山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与上一首诗相比,这首关于冰与水的思考则要更深刻得多,已经上升到了生死轮回的层次。诗的大意是说,若想了解生和死的问题,可以用冰和水来做个比喻。水受寒就会结成冰,冰受热又会消融为水。已经死去的必定应当出生,已经出生的还会再死去。冰和水互相不伤害,生与死还是两全其美。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与我皆着我之色彩。”冰正是这样,它虽然无色无味,却最能折射出人的内心。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靳舒馨

编辑 | 彭钰

校对 | 芦恬莹

主编 | 张文军

副主编 | 麻雨洁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