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能手术治疗了!这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重大突破,也让大众见证了基于免疫学原理而创造的外科学奇迹。免疫学究竟还蕴藏着怎样的潜能?2月26日,由省免疫学会主办,省免疫学会放射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及省肿瘤医院协办的“免疫江苏行--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巡讲计划启动仪式暨首期学术报告”在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行。
“免疫治疗”从理论到临床生命奇迹不断涌现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大的防御体系,对外可御敌入侵、对内可防止骚乱。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史中,免疫学学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自1901年起,已经有35位免疫学家荣获了20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位居医学领域各学科前列。近年来,“免疫治疗”正迅速崛起,成为临床综合治疗的一颗耀眼明星。
春节过后,#阿尔茨海默病可以手术治疗了#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南京部分医院已开展相关手术,让多位患者受益。该治疗就是基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精细手术打通“脑淋巴系统与颈深淋巴管”的通道,引流并清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组织间液中淤积的Aβ蛋白和tau蛋白等有害物质,显著缓解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这一成果充分彰显了免疫学在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免疫治疗”的奇迹不仅体现在神经性疾病的治疗上,在肿瘤疾病的治疗领域也成果斐然:2018年,基于诺奖成果的免疫检查点PD-1/PD-L1抗体治疗,已经让多种肿瘤患者获益;2022年,CAR-T免疫细胞疗法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多名淋巴瘤患者借此重获新生……
让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相互赋能
“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健康的未来。如何让免疫治疗更好地服务大众?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是关键一环。
省免疫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医学院王立新教授表示,这正是“免疫江苏行”计划的初衷。对于基础科研人员而言,需要深入了解疾病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思考基础研究能否聚焦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而临床医师则要思考如何运用免疫学基本原理,分析临床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聚焦临床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将研究扎根于临床实践,从临床中来,再回到临床中去,十分必要。”王立新介绍,省免疫学会将组建由省内9所医学院校、30余位资深免疫学教师组成的“基础免疫讲师团”,联合“临床医生讲师团”,走进全省100+县(区)级以上医院,分享免疫学的最新进展,交流免疫治疗的最新成果。希望通过这一计划,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相互赋能,推动临床免疫治疗的发展,为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免疫+放疗”成网红疗法专家提醒理性对待
不可否认,“免疫治疗”极大地提振了公众的医疗信心,“免疫+放疗”更是成为癌症治疗的热门组合。对此,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何侠教授指出,一方面,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优化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另一方面,公众的认知也有待提升,患者和家属需保持理性,盲目崇拜并不可取。
近两年,“免疫+放疗”模式备受晚期癌症患者青睐。何侠表示,这种组合确实为很多患者带来了益处。放疗过程中,射线照射可促进肿瘤抗原释放,激发免疫增强效应、旁效应和远隔效应,使许多原本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的“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更利于治疗。而免疫治疗也能突破放疗效果的一些瓶颈,如通过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使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肿瘤乏氧状态,提高癌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增强放疗效果。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可实现优势互补,达到1+1>2的效果,甚至能通过康复过程中的免疫维持治疗,将“绝症”转化为“慢性病”。
然而,患者和家属必须保持理性。何侠强调,免疫治疗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获得良好疗效,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目前,人们对免疫治疗的认知尚浅,往往只看到其积极一面,忽视了潜在风险。免疫治疗还存在许多不可控制和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因此,患者是否选择免疫治疗,以及是否采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都需经过多学科专家的严格评估和讨论。(通讯员 胥林花 万秋燕 本报记者 陶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