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疾控
夏季和好友相聚海鲜馆,啜饮着冰凉的啤酒,配上清香鲜美的海鱼,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不过,海鱼虽美,也要小心异尖线虫哦!
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的污染呈世界性分布,无论是成虫还是寄生于中间宿主的幼虫在世界各大水域中均存在,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及其岛屿,其中以太平洋海域居多,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已报道有上百种鱼寄生有异尖线虫,常见的海洋经济型鱼类,如鳕鱼、青鱼、鲐鱼、大麻哈鱼、鲭鱼、鲣鱼以及太平洋岩鱼等鱼种都有较高的检出率,国外的文献报道中鳕鱼和鲱鱼的检出率最高位,均为88%,岩鱼86%。
近年来,我国开展过多次鱼类感染异尖线虫情况的调查,我国海域中鱼类异尖线虫感染率很高,渤海、东海、南海中鱼类异尖线虫的感染率在53%~73%。2011年的一次调查中,239个海鱼品种中,194个品种感染异尖线虫,感染率达到81.2%。在文献报道中,部分品种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可达到100%,平均定植度为6.3条/尾,甚至有的一条鱼体内可以携带上百条异尖线虫。
人类主要因食用加工未成熟的海产品,而引起的异尖线虫3期幼虫的感染。1960年在荷兰首次报道该病的病例,并指出因为食用海鱼导致的感染,之后将病原命名为异尖线虫。
随着对此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例被报道。主要报道病例来自生吃海鲜的亚洲国家( 如日本、韩国等) ,最近一些报道主要集中在法国、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人类异尖线虫病的主要病例来自日本,每年有2000多例被诊断为异尖线虫病,美国每年大约有50病例报道,而欧洲大约每年有500病例。截至1990年,日本已报道16 090例病例,其他国家和地区共559例。
异尖线虫感染情况
目前,我国尚无异尖线虫感染的报道,但并不代表我国没有感染的病例,可能的原因为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对此病的认识程度较低,容易被误诊和漏诊。江苏省已经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在部分人群血液中存在异尖线虫抗体,说明存在既往感染的情况。而且我国早于1993年将水生动物异尖线虫病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境的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
如何预防
对于异尖线虫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告知消费者食用加工未成熟的海产品的危害性,加工此类食品应煮熟煮透,减少生食海产品和淡水产品,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倡导相关食品企业及餐饮场所在加工、销售海产品前,应对其进行冷冻处理,冷冻不仅可以杀灭海产品中的寄生虫还可以杀灭致病性弧菌。欧盟规定,生食海产品须在-20℃冻藏至少24小时。美国FDA要求,凡不经加热到60℃以上后食用的海产品必须在-35℃冻藏15小时或在-23℃下存放至少168小时(7天)。
划重点: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海鱼是首要的预防方法,鱼肉要加热熟制后食用。异尖线虫在-20℃冷冻24天后,便可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