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记者 孟婧 综合报道
5月31日,备受瞩目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由国务院正式印发。“土十条”的正式出台,意味着继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后,土壤污染将成为我国重拳治理的又一领域。6月25日,是第26个全国土地日,在今年“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主题下,“土壤修复”的意义不同寻常。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徐明岗:土壤和我们有啥关系
土壤俗称“泥巴”,是指覆盖在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特性,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的形成源于岩石的风化,岩石经过长年累月,由大石块变成小石块,再变成更细小的石块,最后变成细碎沙粒及土粒。低等植物如蕨类植物会在这些砂粒及土粒上生长,动物及微生物也开始在这里生存,这些动、植物死亡后,便会留在土粒中,经过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形成有机物质与土粒混合的原始土壤。经过更长时间的演替,高等植物如草本、木本植物也开始出现,更多的动物及微生物也在此“安家”,这些动植物的残体,经过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形成了养分丰富的成熟土壤。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类物质组成的。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相主要指土壤水分;气相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一切生物及非生物的载体。土壤作为多功能的历史自然体,是人类食物生产的主要基地,地球上90%以上的食物来自土壤,可以说没有土壤人类将无法生存;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支撑结构,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的转化,协调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全球大约有50%~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于土壤中,进入土壤后的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反应,其毒害得到降低或消除,土壤对污染物的缓冲和净化作用,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土壤污染的原因很多
土壤污染带来的危害极大。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其原有特性将遭到破坏,农作物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并且表层受污染土易进入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中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主要是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其中,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如镉、汞、砷、铅,局部地区还有锰、钴、硒、钒、锑、铊等等。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农药类等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指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生态部土壤环境保护中心主任王夏晖:土壤污染有哪些危害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例如水体发黑发臭、大气灰霾等,通过视觉、呼吸就能感受到,但土壤污染往往比较隐蔽,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产品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被形象地称作看不见的污染。另外,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生危害通常时间较长,具有滞后性。
另外,土壤污染具有扩散慢和易于累积的特点,且土壤污染的危害较大,主要是对农产品安全、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土壤污染还可影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不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东美、周静:污染土壤修复有难度
就像给人看病开药,没有广谱的药方,需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土壤修复也是如此。
土壤修复多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三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同时,土壤修复技术的运用要讲究个性化,不同性质的土壤,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做一个假设:徐州和宜兴两地土壤同样遭受重金属镉污染,两地的土壤修复在技术方法上却大相径庭。徐州多以小麦种植为主,其土壤pH值较高;宜兴以种植水稻为主,土壤多呈酸性,土壤性质不同,使用的修复方法、材料也就不同。这也是土壤修复的难度所在。
因地制宜修复很重要
位于南京燕子矶的南化公司搬迁后,由于离主城不远,处于政府重点打造的燕子矶新城,这片土地的土壤修复利用一直是南京人关心的话题。近日,有媒体关注到,随着土壤修复完成,规划部门明确将其列入二类居住用地。
南化地块需要进行土壤修复的面积约25万平方米,环保专家介绍:南化地块土壤修复过程,相当于挖地三尺“刮骨疗伤”,通过加入氧化剂,利用化学方法使有毒有害物质转化,氧化还原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稳定、惰性的无害或低毒化合物,从而去除污染物毒性,让土壤变回“净土”。
曾参与这一地块土壤修复“中试”的江苏圣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伟说:“土壤修复技术从试验到实际应用,很多不确定性,相比大气、水污染治理要难得多,需要地质、水文等诸多技术的综合,必须因地制宜,个性化修复。”
市场参与需设置门槛
随着“土十条”的发布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链将逐步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
在政策的利好下,很多企业在跃跃欲试,但是,市场的开放性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周静指出,当前土壤修复市场“鱼龙混杂”,不少企业觉得土壤修复简单、易操作,比如一个土壤修复项目的“投标”,很多企业会“一哄而上”。
身在其中,张文伟也很是“头疼”。他说:“土壤修复行业亟须进行市场管理,也亟待建立一系列的具体配套标准,如果不在招标、投标上设立相应资质准入门槛,势必会加剧企业的趋利短期行为,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在张文伟看来,现在全国各地都还没有统一而行的行业管理标准。“资质门槛、标准等问题不解决,土壤修复行业很难实现良性发展。”对此,也有专家坦言,行业标准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只有对土壤修复市场进行相应管理,才能规范修复市场可能出现的乱象,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其中。
此外,周静告诉记者,有些土壤修复企业缺乏经验,不知道“要开什么药,到底什么药有效”,这就需要有丰富研究成果的科研院所的指导参与,更科学地为土壤“用药”。综合科研院所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可以避免做无用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张文伟透露,眼下,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已经成立土壤及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他希望借此通过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合作,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