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记者 胡琴
配图说明:专家提醒,掌握正确的蔬果清洗方法,能有效去除有害物质。刘成贺 摄
“你要不蘸,娃娃菜根一天就发黑,用甲醛浸泡一下放三天也没事。”近期,娃娃菜泡甲醛以保鲜的视频在朋友圈风传,商家的这一番话让不少人大惊失色,因为甲醛对我们的身体可并不友好。
然而,近年来,某些不法媒体曝出商贩为了催熟或者保鲜蔬菜、水果而违规使用有害使用化学物质的新闻并不少见,每次一出都让人“谈食色变”。作为消费者,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这些“变了味”的食品?
【事件聚焦】 甲醛处理食物违法
提到甲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新房装修,新的建筑材料、家具等都会释放甲醛。甲醛在化工方面应用广泛,木材、纸张和纺织工业中的塑胶树脂都有它的参与。说到甲醛防腐,医学知识比较丰富的人或许会想到由其制成的福尔马林溶液。然而在处理食物过程中,甲醛是被明令禁止的。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孙桂菊教授告诉记者,我国早就公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甲醛便在其列,被明令禁止用于食品加工中。可现实中,仍有不良商家将甲醛当做防腐剂和漂白剂使用,除了近期备受关注的娃娃菜,腐竹、粉丝和发水食物(如牛百叶、凤爪)等也都曾“中招”。
那么,甲醛对我们的身体究竟有多大危害呢?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致癌致畸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一般人主要透过吸入摄入甲醛。比如,刚装修的新房,当甲醛浓度达到0.06 mg/m3 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哮喘;含量为 0.1mg/m3 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 0.5mg/m3 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 0.6mg/m3,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 30mg/m3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有专家表示,娃娃菜使用甲醛,并非直接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因为福尔马林是一种含有35%~40%甲醛的溶液,浓度实在太高。如果使用的甲醛溶液浓度过高,一下子就会被我们的鼻子分辨出来。一般说来,0.1%左右浓度的甲醛溶液便能达到食物防腐的效果。有报道显示,人误服福尔马林溶液的致死剂量是10—20毫升,按浓度40%计算,相当于喝下4000—8000毫克的甲醛,而普通人很难接触到如此高浓度的甲醛。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实验中心副主任张东明则表示,其实大部分有生命的生物体内都含有少量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甲醛,甲醛也天然存在于一些食物中,包括水果及蔬菜 (例如梨、苹果、葱)、肉类、鱼类(例如九肚鱼、鳕鱼)、甲壳类动物以及干菌类等。不过,这些食物中甲醛含量极少,并且甲醛容易挥发,在运输贮存和烹饪过程中,都会被赶走,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因为恐慌而放弃这些蔬果。
【不用担忧】 南京地区娃娃菜可放心食用
那么,南京乃至全省市场上的娃娃菜能不能放心吃呢?记者采访了南京众彩物流办公室主任虞国明。他表示,销往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娃娃菜及其他各种蔬菜,都是经过有国家认定资质的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确认有安全保障后才投放市场的,市民可以放心食用。
虞国明还表示,娃娃菜泡甲醛事件出现在山东,并且主要是被一些小商贩使用。“众彩物流主要是走销量的,如果蔬菜都用甲醛泡,那成本也是巨大的。”他笑言道。
每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会引发公众的不安。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自己食用的农副产品安全可靠?
孙桂菊教授建议,购买蔬菜时,为避免买到甲醛娃娃菜类蔬菜,一定要先闻闻,有异味的不要买。如果担心没有异味的蔬菜仍有甲醛残留,买回家后可以扒掉外面几片叶子,并且用流动的自来水多洗几遍,因为甲醛极易溶于水。
除了甲醛,农药残留也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孙桂菊呼吁,农业生产中应该大力推广发展生物农药等无害化技术和产品。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正确的洗菜方式可以有效去除农残。她介绍,果蔬中用到的农药主要为有机磷类杀虫剂,难溶于水,平常的浸泡水洗能去除部分农药,有必要的话可加少量果蔬清洗剂增加农药溶出,之后再用流水冲洗两三遍。碱水浸泡也能让有机磷杀虫剂迅速分解,但孙桂菊表示,这种方法会加速蔬果的营养流失。此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温度的升高可加快分解,甲醇在高温中也会加快挥发,所以蔬菜最好煮熟后食用。
对于很多人选择的盐水清洗法,孙桂菊表示,这对清洗农残无太多作用,反而会加速营养流失。不过,易长小虫的樱桃、花菜等可用盐水“逼出”小虫。
【杜绝风险】 期待监管与科技共发力
现今,随着农业技术和物流的发展,地域和季节对果蔬的限制越来越小。然而,“某某水果经过某某化学药物处理,长期食用有害健康”的消息常常让人胆战心惊。就在最近,“避孕药黄瓜”的谣言卷土重来,再次吓坏了不少人。
业内人士表示,水果经过化学方法处理来实现保鲜储存是常态,因为要将自然成熟状态的水果保持“原生态”运送到其他地方或储存至其他季节,挑战巨大。即便能够做到,大多数人也消费不起。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蔬果的防腐、保鲜,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比如,荔枝、桂圆等含有较多多酚化合物的水果,容易被氧化,这样不仅会降低食品的感官质量,也会影响其营养价值。要保持其“新鲜”,可以使用一些国家批准的抗氧化剂来抑制氧化过程,如抗坏血酸、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特丁基对苯二酚等。而为了防止水果蔬菜腐烂,国家标准中也列出了多种可用的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山梨酸钾等。我们在买苹果、柑桔之类的水果时,常常会发现它们被“打蜡”了,这也是为了保鲜、阻止水分散失。国家标准中批准的蜡有多种,比如紫胶、石脂、果蜡、松香季戊四醇酯等。专家表示,石蜡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物质,少量摄入的话不用担心它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在水果的储藏运输中,“催熟”一词也是不少消费者忧虑的。其实,果实的催熟技术用到的是植物激素,并不会干扰人类的生理功能和身体健康。
值得思考的是,虽然农副产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中都有相应的标准,但不法商家违规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现象仍然没有杜绝。想要规避这种风险,孙桂菊认为,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另一方面,我们寄希望于物流和种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让蔬果在防治病虫、保鲜贮藏方面更加简单易行,这对商家、果农、消费者来讲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