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特别关注 > 正文

中国首例器官移植网络直播背后: 器官捐献相关平台有待完善

发布时间: 2016-03-16 17:31:1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江苏科技报报记者 胡琴

图片:陈静瑜团队工作中。

近日,中国首例器官移植网络直播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该院肺移植团队为38岁陕西籍尘肺病人任能平进行肺移植公益手术,直播内容包含器官获取、转运、手术全流程,无数人的目光聚焦于此。

自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取消使用死囚器官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公民逝世后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首席肺移植专家陈静瑜说,“希望通过此次直播让更多的人关注器官捐献。”

移植需求量大 捐献数杯水车薪

“任能平右单肺移植顺利结束移植肺功能良好,马上撤ECMO(体外膜肺氧合),术中出血2300ml,供肺从桂林取下到无锡6小时,2小时植入患者体内,肺冷缺血时间8小时,但切肺艰难,自己双手指仍感肿痛,但很高兴能救到他,感恩脑死亡捐者的大爱。”做完此次公益手术后,陈静瑜第一时间在微博上报了平安。据他介绍,如果维护得好,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10年生存率40%。

据悉,去年,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共实施了106例肺移植手术。肺移植量稳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五。“但器官缺口仍较大,等待肺移植的患者还是源源不断。”陈静瑜说。

像任能平这样能同时获得爱心资助、爱心肺源、成功技术支持的器官衰竭者仍是少数。记者从省红十字会了解到,我省从2010年起试点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截止到去年年底,共有201位爱心人士进行了器官捐献,其中,2015年有103例。虽然捐献数字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相对于庞大的器官衰竭亟待移植的患者群体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每年进行的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

“捐献的器官是稀缺资源。在我省,器官捐献率只有1.5/百万。”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医师邵文雨告诉记者。“在江苏,平均每年等待移植的病人多达上千人,能等到器官的却很少。不同的医院等待时间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我省稍微快一点的医院需要一年到两年可以获得资源,慢一点的要三四年甚至更久。”江苏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王炜对记者说。他表示,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捐献的器官不够用,另一方,配型成功与否也要看运气。

王炜告诉记者:“我省有8家医院拥有器官移植资质,在没有移植资质的医院,当有病人希望捐献器官时,不乏因程序太多,最终‘望而却步’的现象。”

也有专家提出,虽然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没有强制的行政规范明确脑死亡上报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器官移植临床救治工作和移植医学的发展。

移植不确定性多 捐献率需达8/百万

如今,捐献者逝世的判断依据是脑死亡。据专业人士介绍,由于从遗体上取下的器官需要在血液流通的情况下立即进行灌注,才能保存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如果人心跳停止几分钟以后,血块完全凝结,器官就不能用于移植了。因此,移植手术能否进行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陈静瑜解释:“比如肺移植的供体,在国内需要3名医生共同做出脑死亡的判定,脑死亡判定后移植医师才可以开始评估患者的肺脏能不能使用,而供体的使用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配。有时还存在家属签字同意捐赠器官后,在移植医师前往取肺时临时取消捐赠的情况。此外,有时供肺在外省,前期初评觉得可以使用,但当取肺团队飞到外地医院时又发现肺已水肿,氧合下降,如果治疗无效,便不能取回。因此要得到捐赠肺源非常困难。”

“目前,每做一例肺移植,从前期OPO协调员供肺维护协调并作出评估,到肺源获取直至最后民航、高速、高铁转运到医院完成肺移植,每一步都相当艰难,每例肺移植均是急诊手术,我们团队每天都在应急状态下随时准备出发。”陈静瑜坦言。

此次移植过程非常成功,让做完手术的陈静瑜长舒了口气。在广西桂林181医院器官捐献及移植获取组织OPO的协调下,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成功获得脑死亡供肺;回无锡时也得到航空公司与机场联手形成的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支持,最终供肺从取下到无锡6小时,2小时植入受者任能平体内。

记者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上看到,从2010年始,截止到去年12月30日,我国已成功捐献器官5847例,已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40322人。

“目前,全国的捐献率是2.1/百万,人体器官捐献率达到8/百万便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保证更多的生命得到延续。”邵文雨介绍,美国器官捐献率是16/百万,世界上捐献率最高的国家是西班牙,达37/百万。他表示,“我国的器官捐献率在逐年增长,估计再过两三年便能达到8/百万左右。”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担任主任的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肝移植团队全国闻名。记者获悉,去年一年,省人民医院的肝脏移植数量在80例左右,数量与2014年持平,其中包括部分活体捐赠,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源为61例左右,比2014年增长50%。邵文雨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医院的捐献数量便达到2014年全年的数量。2014年—2015年的捐献总数是107例。”

器官利用率低 相关平台亟待优化

在此次移植手术直播的前一晚,陈静瑜有些焦虑。这不仅仅是因为第二天的手术难度大,从2002年开展第一例肺移植以来,每次移植对他来讲都是一场生死之战。他坦言,必须把团队中的所有人都调动起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每一步都不能马虎,细节决定肺移植的成败。

除了器官来源受限,器官的有效利用率一直是个问题。据悉,就在几天前,某地的一例供肺,因为ICU未能精心维护,感染较严重而被无奈放弃。“这也折射出当下器官移植待突破的一个难题:急诊室、重症病房、脑外科医护人员加强器官科学维护至关重要。”陈静瑜说。

此外,他也强调,公民逝世后多器官捐献中对于心肺器官的有效利用率也有待提高。“一个病人可以捐出1心2肺1肝2肾共6个大器官和一对眼角膜,但我国目前每个捐献病人平均仅利用2.6个器官,和国外能利用3.5—4个器官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陈静瑜介绍,心脏和肺是移植捐献中浪费最大的器官。“今年全国有2500多个病人捐献器官,我们仅利用了5%的肺。”他指出,一些基层的器官捐献协调员不了解供肺如何评估、如何维护,对于这方面的培训亟待加强。此外,国家心肺网络分配系统还不完善,许多能用的肺源被浪费了,希望国家心肺供受体网络分配系统今年年内可以尽快上线。

记者了解到,我省目前共有协调员56位,皆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通过相应的考试后获得资质。不过,王炜也坦言,“红十字会虽有部门在坚持做器官捐献协调,但工作并不纯粹,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任务。我们还是缺乏专门的机构,让专职人员投入全部精力做器官捐献这件事情。”

邵文雨也同意这一观点,“进一步完善相关体系,增加专业人员,多方宣传,营造良好的捐献环境,才能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并提高运行效率,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