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出生于波兰维斯瓦河下游托伦城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童年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幸福与不幸。在为时不长的幸福时光中,他与哥哥、姐姐们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下,哥白尼一天天长大。
1483年,一场流行于托伦的瘟疫毫不留情地夺去了哥白尼最敬爱的父亲的生命,没过多久,母亲也永远地离去了。
“死亡”这个令人恐惧的字眼在幼小的哥白尼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没有烦忧的童年从此一去不复返。就这样,哥白尼由舅舅乌卡什·瓦兹洛德抚养。
成长
哥白尼的舅舅乌卡什是瓦尔米亚地区受人尊敬的大主教。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还是瓦尔米亚地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
对于外甥的到来,舅舅深感责任重大。他安排哥白尼进入了全波兰最优秀的学校——海乌姆诺中学。除此之外,舅舅身边大量的藏书令哥白尼大开眼界,尤其对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他更是兴趣浓厚。自古以来,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在人类心中总是美丽而又神秘的,它们给了人类无尽的遐想。少年哥白尼也在不断地思索着它们的秘密,天文学的火种这时已经悄悄地播种在这个孩子的心中。
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哥白尼在舅舅身边已经度过了8个春秋,他由一个天真稚嫩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胸怀大志的青年。
1491年秋天,18岁的哥白尼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迈进了波兰首都克拉科夫大学的校园。在克拉科夫的学习生涯对于哥白尼来说,是成为一名流芳百世的天文学家的开始。在这里,哥白尼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数学和天文学教授克拉科夫赫。正是他唤醒了哥白尼对天文学的终生兴趣。
权威的“天动说”
在哥白尼的时代,人们接受的是“地心说”观点。托勒密的《至大论》是天文学方面最具权威的著作,他认为:地球是处于宇宙的绝对中心的一个圆球形的天体,在它之外,以距离地球的远近不同分别居住着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恒星与原动力天层。在最外层的宇宙边界原动力天层中,居住着无所不能的上帝,正是由于他的推动,各天层中的天体才能自西向东围绕地球旋转。但丁的《神曲》中这样描述:但丁在少女贝亚德的引领下依次升到了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最后,在原动力天层中窥见了上帝,他们沉浸在至高无上的幸福中。
哥白尼开始潜心研究这位古天文学家的理论。坦率地讲,这个理论对哥白尼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后来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并没有完全舍弃该理论的基本骨架。
怀疑“地心说”
1493年,哥白尼与导师沃伊切赫成功地对两次月蚀和一次日蚀作了详细地观测。哥白尼发现,有许多实地观测得到的数据都无法在托勒密那里寻求到有力的支持。他开始慢慢怀疑起这期间主宰人们思想的理论体系。
4年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哥白尼正式向老师沃伊切赫表明了自己对托勒密这位大师的疑问。他认为地球并不是中心,引起行星时远时近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在围绕着另一个星体作运动。他形象地将托勒密体系比做一位画家,这位画家分别临摹了人体的各个部位。但是将这些部位拼凑后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个怪物而不是一个人。
留学意大利
1495年,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大学学习期满后返回到舅舅身边。同时,他被列入了弗龙堡大教堂神父会的候选名单,并在1496年,到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学教会法律。
在这个时期,哥白尼住在著名的天文学家、占星学家和文艺复兴的领导人达·诺瓦拉家中。诺瓦拉怀疑托勒密体系,信奉毕达哥拉斯的以简单的几何图形或数字关系表述宇宙的原则。
1501年夏季,哥白尼来到了著名的帕多瓦大学留学。在这里,哥白尼最为关注的依然是天文学,开始重新拜读古希腊及古罗马的哲学著作和天文学论著。他发现早在公元前5世纪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费罗劳斯就已提出了与传统说法背道而驰的“日心地动说”。其推测宇宙的中心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地球、太阳、月亮一同在倾斜的轨道上绕着火焰运动。这是有史以来记载的有关地球运行的最早推测。
多灾多难的家乡
正当哥白尼在帕多瓦大学潜心攻读时,法国入侵意大利的战争爆发了。意大利北部的地区充斥着战火与硝烟。哥白尼不得不终止未完的学业。归来后,哥白尼成了瓦兹洛德主教的秘书兼助手。
长久以来,瓦尔米亚人民饱尝着十字骑士团的剥削与镇压,危机使瓦兹洛德主教忧心忡忡。他深知瓦尔米亚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
从1503年至1510年的7年中,哥白尼先后担任了瓦尔米亚主教的保健医生、神父会的视察员、主教的私人秘书及顾问等职务。他的博学与智慧使他为瓦尔米亚解决了一系列既复杂又棘手的问题。他的政治影响逐渐超越了整个普鲁士,在全波兰都已小有名气。
向地心说宣战
1507年春天,哥白尼开始撰写他的第一篇天文学论文《浅说关于天体运动的假设》(简称《浅说》)。1510年年底,作为哥白尼早期科学研究的成果,《浅说》终于完成了。这篇天文学论文是以书信形式撰写而成的。其内容宣扬了一种与托勒密理论背道而驰的思想。书中提出“宇宙中心在太阳附近,所有天体都围绕太阳运转”的说法。
《浅说》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理论可谓是一种骇世惊俗的观点。它使地球成为了一颗不断运动的行星,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天地截然有别的界限,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绝对运动概念,引入了运动相对性的观念。这样一来基督教神学中赋予人类在宇宙间的重要地位便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归结到人类身上了。
主教去世
1512年3月,噩号从利兹巴克城堡传来,哥白尼敬爱的舅舅、受人爱戴的瓦尔米亚大主教乌卡什·瓦兹洛德3月29日这天离开了人世。这位波兰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著名政治家、整个王属普鲁土地区的首脑人物的遗体被安排下葬在弗龙堡教堂内。
20年来,舅舅一直像父亲一样呵护、关心着哥白尼。舅舅的去世,不能不对哥白尼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不仅失去了一位严慈的长辈,而且也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庇护者。
新主教的选举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哥白尼亲眼目睹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与勾心斗角的政治手腕。为了逃避对亲人的思念,也为了躲避充斥于眼前的丑恶的利益纷争,他尽量使自己完全地沉浸于另一个纯净的科学世界之中。
1510年秋天,哥白尼离开了主教官邸来到了瓦尔米亚神父会所在地弗龙堡,作为一名神父在这里度过了30余年的时间。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天象观测场所: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哥白尼对塔楼又作了一些小小地改建,添置了视差仪、象限仪、星盘等观测仪器。以后的30余年,这里就成为他的天文工作室。
但是瓦尔米亚地区的经济危机迫使哥白尼一度停下了手中的研究。
镇定的指挥官
1519年年底,十字骑士团武装匪徒们的侵扰活动日益加剧。他们烧杀掠夺,残害老人与儿童,简直无恶不作。1520年l2月,波兰王国的军队正式向十字骑士团所属的地区发起进攻。
在波兰军队成功地占领了一些城市的同时,十字骑士团军队避重就轻,攻占了离弗龙堡仅10千米之遥的布拉列沃城堡。弗龙堡遂成为下一个进攻目标。
城中的士兵与一些服务人员与哥白尼并肩作战,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决心坚守到最后一刻。元月26日,是战斗最为激烈的一天,双方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敌人用燃烧弹攻城,并用炮弹炸开了城墙的一角。城中的军民们在哥白尼的带领下,用浸湿的被褥扑灭燃烧弹的火焰,用猛烈的火力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这样的激战大约持续了5天5夜,双方都已精疲力尽。
可怕的战争最终因为十字骑士团军队内部的骚乱而宣告结束。1521年4月5日,双方在波兰达成托伦停火协议。
哥白尼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精神挽救了瓦尔米亚大片土地的流失。1521年6月,神父会一致同意推选哥白尼为瓦尔米亚地区专员。
即将诞生的真理
1533年,一个充满着生机与阳光的季节里,哥白尼请来了几位多年来与自己共经风雨的挚友。他激动而又郑重地向大家宣布,花费了自己将近30年心血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已经完成了。
哥白尼在这部书中记载的是准备推翻统治天文学数千年之久的最高权威的新理论,它要将人类从被蒙蔽的幻觉中唤醒。所以,书中的观测现象与数据记录的精确度尤为重要,对于任何细微的环节都必须慎之又慎。这次聚会之后,哥白尼便全身心投入到整部书稿的整理与修改工作中。
此时,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雷蒂克来到了哥白尼身边,他年仅22岁,已是德国威丁堡大学的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了。两人一见如故。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雷蒂克专心研读了《天体运行论》的全部手稿。在雷蒂克的协助下,哥白尼将10年前完成的手稿重新整理,并且补充了新的见解和内容。
震撼神坛的声音
1543年5月,历经磨难的巨著《天体运行论》终于在德国纽伦堡出版了。全书共分6卷。在正式论述之前,哥白尼写下了这样一段序言:“在引起我们兴趣、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为数众多的和五花八门的科学与艺术之中,我认为,应该首先献身并以最大热情去从事那些包含在最美好和最值得了解的事务中的科学与艺术。研究宇宙中的旋转运动和星球运动、星球规模及其相互距离、它们的升起和降落,以及宇宙中所有其他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最终阐明整个宇宙之构成的科学,就属于这类科学。有什么东西能比天空更美好呢?要知道天空囊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天空这名字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拉丁文把天空叫做‘科卢姆’和‘芒杜斯’,前者的含义为清洁和装饰,后者的含义为雕塑……所以,毫不奇怪,这门作为人文科学之首、同具有高贵思想的人最相匹配的科学,依据的几乎是全部数学知识:算术、几何、光学、大地测量学、机械学和其他可能有的数学分支,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这门科学……与其说它是人的科学,不如说它是上帝的科学。这门科学深入到最高贵事物之中,但也不乏艰难险阻,尤其是从事这门科学研究的大多数人对希腊语称之为假设的基本思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便各自依据不同的原理从事研究。”
这段话不仅阐述了天文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及实际用途,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哥白尼对天文学研究的巨大感情和热爱。
此书第1卷可谓全书的精华,共14章。论述了地球围绕太阳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全部星空的周期旋转实际上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人类感到的黎明与傍晚也正是地球由西向东绕轴自转的结果。哥白尼还指出地球存在着第3种运动“倾斜面运动”,它使地球自转轴在公转时与黄道面保持固定交角,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差别。
此书有着流畅、易懂的文字;激情的表述与严密的逻辑说服力。它的诞生为人类在天文学历史上树立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最后一个春天
从构思到出版,《天体运行论》花费了哥白尼36年的时光。这漫长的36年中,哥白尼经历了复杂的货币改革,可怕的战场烟云,承受了令人畏惧的宗教压力。
1542年12月,为科学奋斗了一生的哥白尼再也不能重新站起来了。他身患脑溢血,右边的身体已经完全不能动弹。病魔折磨着这位日渐虚弱的老人。第二年的春天到了,弗龙堡依旧是春光烂漫,绿草如茵。可是哥白尼的健康却并没有因为春天的到来得到丝毫的改观,长期的卧床生活与可怕的病魔将他折磨得奄奄一息。
1543年5月24日,当这部还散发着浓厚的油墨气味的伟大巨著送到哥白尼面前时,这位既聋又盲的老人只能用干瘪的、冰冷的双手颤抖地抚摸着自己期盼已久的著作。他无力地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l小时之后,老人闭上了双眼,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他眷恋的世界。开创一个科学新时代的巨人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推动地球的人
哥白尼既是一位抱有纯真信仰的神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经济家与杰出的民族英雄,但他更是一位冲破了中世纪残酷与愚昧的科学勇士。《天体运行论》的出版,犹如一声震耳的春雷,推翻了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长达1000年的地心说的统治地位,为封建神学敲响了一记丧钟!
哥白尼的日心说使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球再也不是一切事物的中心,它仅仅是一颗并不特别显赫的行星。这个学说本来应当有伤人类的自尊心,但实际却恰恰相反,正因为哥白尼在科学上的突破与辉煌的胜利,才使得人类的自尊得以重新的复活。
尽管教会一再禁止传阅哥白尼的伟大著作,但是他的理论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它发出了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难指出哥白尼天文学体系中存在的错误,但是从当时的学术环境来说,哥白尼的确是一位敢于向教会权威挑战的伟大斗士。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他的胜利遍及全球,他的思想与学说深深烙在后人的心中。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为了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会残忍地处以火刑。还有更多的人没有屈服在教会的淫威之下,开普勒、伽利略、牛顿这些不屈的追随者们终于将它完善、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