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概念起源很早,但一直未有具体的建筑案例出现,直到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将建筑设备信息化、整合化概念应用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佛市的CityPlaceBuilding时,才出现了首栋的“智能型建筑”,从此揭开了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派的序幕。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
如何预防金银手饰,名家字画等家藏财富变成盗贼的囊中之物?家庭财富越来越多,养狗、加装防盗门、请保安等办法都“老土”了,最新的办法是让“智能家居”捉盗贼……你对着自家的房门大喊:芝麻芝麻开门吧。门开了吗?没开。你对着家里的电脑喊:开机,上网。开机了吗?上网了?没有呀。你对着窗帘喊一声:打开,透透阳光。窗帘听你指挥,打开了吗?没有。房门、电脑、窗帘之所以都不听你的命令,是因为家里的这些家居物件都没有“感觉能力”,它们不是“活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各种家居物件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呆傻货,全都变成了“你呼他能应”的聪明鬼。给房门、电脑、窗帘、桌椅、睡床等等安装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感觉声音、气味、影像、温度的变化,它们把这些感应数据传输给“中控电脑”,中控电脑处理这些数据后就能对人传来的声音、气味、影像、温度等变化做出“反应”。你喊“开”它就开。你喊“关”它就关。你喊“热”,空调就打开。你喊“累”,按摩床就给你做理疗……各种家居物品都成了“有感觉,听指挥,能回应”样子,完全“活起来”了,这样的“家居”就是“智能家居”。
那么,既然家居有智慧听指挥,那么主人能不能指挥智能家居捉住盗贼呢?完全可以。智能家居对盗贼既有监控能力,又有擒拿能力,这两种能力受主人的“远程”控制,捉拿盗贼那是小菜一碟。盗贼不服,你来试试!
坐标:南京。夜幕降临,一个盗贼盯上了一幢房子。房子的主人出差在外,没有雇人看护,房子的门窗也没有防盗网,盗贼觉得自己下手的时机到了。他探知房主家里有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盗贼在房外转装作无所事事的样子,转悠着。
盗贼自认为没有人发现他图谋不轨。实际上房子周围安装的“生物信息传感器”已经探测到盗贼这时心跳快于正常人,血压也高于正常人。“影像传感器”将盗贼“乱转悠”的信息也采集下来。两种信息传送给“中控电脑”,电脑经过分析,做出“此人有不轨之谋”的判断,然后把这个判断传化成警示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送到主人的手机上,手机显示信息:主人,房子周围发现可疑人员。主人通过手机向“中控电脑”传送命令:严密监控。
盗贼发现房子周围人员越来越稀少,他趁机走到门前,试探性地拍拍门。他这一拍门不要紧,门板上的“指纹采集器”立即获得了他的指纹信息。指纹信息再一次经过互联网传送到主人手机上。主人再把指纹信息上传给公安系统的“云端数据库”进行对比,结果有了这样的信息反馈:指纹所有人,刘某东,男,三十岁,有偷盗前科……果然是个盗贼,房子主人通过手机向家里的“中控电脑”再一次发布指令:入室则擒拿。
这个时候,盗贼已经攀上窗台,打开窗户,一跃而入。“中控电脑”立即向装在窗户顶部的“弹射网”发出“撒网擒贼”的命令。只听砰一声,弹射网向盗贼的头顶发射下来,将盗贼罩个严严实实,动弹不得。“擒贼成功”的信息又传到主人手机,房间主人再将信息传送给公安系统,公安人员立即驱车前往事发地将盗贼拎上警车,胜利而归。盗贼呆在警车上,怎么也没弄明白自己这是中了什么招!
盗贼中了什么招?就是智能家居“能防能控”的“防盗招”。其实智能家居这套“能防能控”的系统不只是用来捉盗贼的,它的作用大着呐。不信你听我说——夜里,有只蚊子很烦人吧。你一关灯,蚊子就在你耳朵边嘤嘤地叫,扰得你睡不着觉。你开灯要去捉拿它,它却藏得无影无踪。一只蚊子,能搅碎你一夜美梦,真是可恶。家居防盗系统可以帮助你消灭这只扰人的蚊子。启动“捉蚊模式”。“蚊子追踪器”很快就发现了蚊子的身影,然后向蚊子施放“引诱光”。蚊子经不住诱惑,奔光飞去,结果触上“电网”,啪一声被电得“无影无踪”。没有蚊子,尽享一夜美梦喽。山体滑坡是很可怕的环境灾难,能带来墙倒屋塌的后果。如果建筑物靠近山坡,就得对山坡进行“滑坡监控”,时时预防山体滑坡带来的危害。人不能时时用眼睛盯着山坡呀,现在可以在屋顶加装“山体位移感应器”,可以时时测控山体滑坡动向,一小块石头的移动它都能发现,可以提前数月发出“山体滑坡”的警告,避免灾难发生时不可躲避。智能家居系统能防山体滑坡,还有防火、防水、防电、防煤气的本领,有了它安全无忧。你吃的东西安全吗?买回家的水果,如果农药残留超标,智能家居就会向你发出“不能吃”的警告。家里的饭要是变质了,智能家居也会阻止你食用。你的身体内部发生了前期病变,智能家居也能提醒你赶紧就医。智能家居还是我们的健康卫士呐。你还想让智能家居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超值服务”,尽管说——只要你有需要,它就做得到!有了智能家居,生活出现了“无限美好”的新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