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狭义是指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民族药往往以本民族的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它自成一体,区别于传统。
汉族中医药,又与之相融通,同样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及技术方法。由于地域与传统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医药理论体系与药物种类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大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体系,在对民族药的整理研究中,以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彝药和苗药为代表。下面将对各民族中的特色药物作简要介绍。
藏药,种类多,《中国中药资源》中收载约有3000种,70%~80%藏药来自于青藏高原。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既有丰富的本民族的医药经验,又与天竺(今印度)和大食(今伊朗、埃及、巴勒斯坦等国)的理论相交融,为我国民族药之首,并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较为人熟知的藏药有独一味、红景天、棱子芹、砂生槐子、人参果等。独一味有活血止血、祛风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病症。红景天是以景天科大红花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有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虚血瘀、中风偏瘫、倦怠气喘等。
蒙药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蒙古族医药的基础上,同时吸收、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医药学,对常见病如风湿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如中风等的治疗中均颇有成效。与草原密不可分的蒙古族人擅长于从自然中总结发现、选取药材,因此,蒙药资源丰富,以植物药为主,比如广枣,其来源于漆树科植物南酸枣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心慌气短、心神不安等。如今,蒙药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对于新药的研发、功用的深入发掘、资源的创新利用与保护以及相关产业的开拓已成为工作者们探索的重要方向。
维药,即维吾尔药,是伊斯兰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医药与我国汉族中医药、阿拉伯、印度等国家有着密切联系。维药资源分布较广,种类多样,主要来自新疆、我国其他省区与进口。在传统医药现代化趋势的今天,维药的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已刻不容缓,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药物十分重要。以维吾尔医常用药材神香草为例,其能够镇咳祛痰,有治疗哮喘的作用,且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有利于推广应用,近来人工种植神香草的成功亦助力神香草的食用及药用价值的开发,相关药学研究也得到发展与促进。
傣药材资源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南部,集中在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及金沙江、红河沿岸。常见的傣药植物类用药包括龙血竭、红花丹、麻芒、绞股蓝、小红蒜、一枝蒿、珠子草等。彝族医药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传统医药之一,据考证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傣药品种资源约有70%~80%产自云南省南部和西部。1902年彝医后裔曲焕章研制了“云南白药”,使用方便,内服外用,广泛用于“刀伤和枪伤,跌打损伤”的治疗,驰名中外,至今仍是彝药的精品和典范。傣药和彝药也都极具特色,动物药在其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傣药中,动物药的药用部位亦十分独到,如傣药中的牛,具有补脾胃、益气血、解毒的功能,传统用法中,傣医以牛胆汁配羊、猪胆汁外擦来治疗全身关节痛,以牛角摩水服用来治疗高热;鲫鱼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可以将鱼放在金刚纂内用炭火烤熟后取鱼食用来治疗消化不良。彝药中,动物药有着独特的用法与疗效,如野猪既能以胆用于清火、镇惊、解毒,也能开水泡服野猪血来治疗赤痢,呈现出“一物多治”的特点;彝族民间广泛用于食疗的猪肚子,健胃补血,亦能治疗头痛、手痛等,呈现出“单方独剂”的特点。
苗药,即苗族聚居处种植、生长的中草药材。因所在的生态环境特殊、气候条件独特、自然条件复杂,故药物品种繁多,其发展以贵州省最为突出,应用较广且产值较高的苗药有艾纳香、头花蓼、吉祥草、大果木姜子等。虽然。苗药深居于大山之中,却是销售份额最大的民族药,随着制药产业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传统苗药艾纳香,是菊科艾纳香属多年生木质草本植物,以根、嫩枝、叶入药,也是获取天然冰片(艾片)的重要植物来源之一。具有温中活血、祛风除湿、杀虫等功效,其成方制剂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金喉健喷雾剂、复方一支黄花喷雾剂等,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实,上述仅是种类繁多的民族药中的冰山一角。民族药在中医药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但也与中药相类似,具有成分复杂性,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艰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民族药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民族药也是我国创新药物发现的重要源泉。应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民族药物,提升质量标准,深入研究其物质基础、制剂、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和临床评价,对重点和稀缺的品种进行药材种植,做好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同时注重民族药物特色理论的继承与发扬,这样作为我国瑰宝的民族药将造福更广大的群众,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