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拨600~800米的西班牙梅塞塔高原,四周群山环绕,阳光充足,是欧洲唯一有荒漠的地方。1982年,德国和西班牙的科学家合作,在高原东部的沙荒地带,建起了一座特殊殊的发电厂。它的主要建筑是直径250米、近圆形的全透明玻璃房,在房的中央,耸立着一个200米高的烟囱。走进电厂,只见到涡轮机在急速地转动,烟囱里没有一丝烟气,也没有油污的气味。它不用水,不用煤,只用太阳光,但又没有庞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建厂以来,一直在平稳运行。
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用叶绿素捕捉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动物才有了物质和能量的供应。埋藏在地层的古植物和动物,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人类开采后,地球历史积淀的太阳能得到释放。但是,生物积累的太阳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据科学家研究,太阳一天照在地球的能量,相当于全球所有发电厂运行250年的发电量。因此,太阳能应是人类能源利用的主流能量。
当前的太阳能利用,有集热的太阳能热水器、硅太阳能电池等,集热效率不是很高,规模也不大。科学家设想,如果在阳光充足处建造面积足够大集热装置,再用热对流原理,制造出强大的气流,用它去推动涡轮机发电,不就能省去昂贵的硅材料,大大节省发电成本了吗?基于这样的科学思想,科学家设计出太阳热气流发电系统。此系统由太阳能集热棚、导流烟囱和涡轮发电机组三部分组成。集热棚用透光和隔热的材料,能高效吸收太阳能,使棚内的温度升高,里边的蓄热箱能吸收大量的热,以保证夜间或阴天仍有热释放,使上的气流不问断。烟囱由水泥、钢筋、沙石制成,也可用新型的合成材料。为了生成大的上下压力差和抽吸能力,烟囱设计很高,随发电功率—般达数百米,最高可达千米,烟囱上下的压力差有几十百帕。在烟囱的低部安装有涡轮机和发电机组,由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如果是200MW的发电站,集热棚的直径得5000米,烟囱高为1000米。高大的烟囱是太阳热气流电站的显著特点,所以科学家又叫它太阳能烟囱电站。
科学家认为,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是常规的技术巧妙组合,利用的材料和设备也是常用的,不外玻璃、保温材料、水泥、钢筋等,因此投资较低。据技术和经济评估,建设太阳能烟囱电站,同规模相等的水电站相当,每度电的成本在0.1~0.25元,是硅太阳能发电成本的1/6,唯一不可缺的条件是要有充足的阳光,大片的沙漠荒地和经济实力。太阳能烟囱发电,只占用沙漠和荒地,不需征用土地,没有移民难题,而且能将大片的沙荒覆盖。电站运行时排出的只是水气,不会产生污染,其产生的温室效应和降水,还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设计的规模越大,效益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