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当执笔描述蜡梅时,仍有多数人会下意识地写成“腊梅”。究竟是“腊梅”还是“蜡梅”?宋代《云麓漫钞》云:“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明朝《花疏》中写道:“蜡梅是寒花,绝品,人以腊月开,故以腊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介绍蜡梅:“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清初《花镜》中也有记载:“蜡梅俗称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是名。”即“蜡梅”是其正规名称,因其花黄色有蜡质,色如蜜蜡而得名;而称作“腊梅”,是因为它在腊月前后开花,因此称腊梅欠妥。
蜡梅花开春前,傲为百花之先,因其花枝枯瘦,也叫干枝梅,有诗云“枝横碧玉天然瘦,恋破黄金分外香”,而入冬初放,便也称为冬梅。
蜡梅树桩粗壮苍劲,花朵冲寒而生,开放初期,其花饱满圆润,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花瓣表面油性十足,把蜡质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色泽明亮,艳而不俗,芳香四溢,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