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张景、谢懿 单位: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导致恐龙灭绝的撞击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在数千千米之外留下了痕迹。
[图片说明]: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的艺术概念图。版权:Donald E. Davis/NASA。
约40年前发现,发生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岸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是导致白垩纪-第三纪生物灭绝的原因。从那时起,世界各地都发现了这次大规模撞击的迹象。例如,来自小行星的铱层,撞击后落下的熔岩滴,远至美国北达科他州的波浪沉积,以及被爆炸的热浪烧焦的森林遗迹。
约6 600万年前,一这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湾,产生出的巨浪席卷了海洋。当时,由于海平面比现在高,墨西哥湾北部的海岸线更靠北,所以现在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当时在30米左右的海水之下。席卷墨西哥湾的海啸带着沉积物,在路易斯安那州中部形成了巨大的沙纹。
这是第一个被确认的由希克苏鲁伯撞击产生的沙纹。如今这些沙纹很像你在海滩上看到的,只不过更为巨大。沙纹的平均高度有15米,波长超过480米。这些沙纹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好,是因为所处海洋足够深,没有遭到后来风暴的破坏。
因为被后来的沉积物所掩埋,今天在地球的表面看不见这些巨大的沙纹。但它们却出现在石油公司几十年来收集的地震数据中。基于岩石和沉积物的成分和密度等特征,根据地震波经过时的速度变化可以揭示沉积层的变化。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这些巨大沙纹或许能帮助更多地了解希克苏鲁伯撞击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