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齿龙类恐龙蛋是锥球形,大头浑圆,小头略尖。大多长7.6 ~ 10厘米,蛋壳纵切面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棱柱状排列结构(图 135)。最独特的是,这种蛋在窝里都是大头朝上插在泥沙里(图136)。中国、蒙古、欧洲和美国等地的白垩纪时期沉积岩石里,都发现过成窝的这种蛋化石。它们曾长期被误以为是属于马克拉氏奔山龙(Orodromeus makelai)的,直到2002年美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在蒙大拿州的这种蛋里发现了闻名伤齿龙胚胎化石,这才真相大白(图137)。
马克拉氏奔山龙在系统分类上属于鸟臀目,鸟脚亚目,帕克索龙科(Parksosauridae)小型素食恐龙,生活在767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今天的北美。成年个体身长约2.5米,两足行走,善于奔跑(图138)。因为在伤齿龙类恐龙蛋化石发掘地点,也发现了它们的骨骼化石,所以就一直误以为蛋是它们下的。
图135 一种伤齿龙类恐龙蛋壳纵切面
图136 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一窝伤齿龙类恐龙蛋化石
图137 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闻名伤齿龙蛋胚胎化石及其复原图
图138 马克拉氏奔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