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发布时间: 2020-07-02 16:23:07   作者:张风菊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前几天,我国在北京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落幕。“一带一路”的提出及论坛的举办将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到了中国西北那片神秘而危险的荒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是荒漠中的荒漠,这里曾是孕育楼兰古城的风水宝地,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曾是鱼、鸟和人类共享的天堂,水草鲜美,绿树成行,渔歌晚唱;这里也曾是被列为军事禁区的核试验场,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荒凉死寂,人烟断绝;更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和探险家心之所往的圣地。

罗布泊,这个昔日波光粼粼、状若瀚海的湖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上世纪70年代干涸后,成为沙漠,即被世人视为“生命禁区”。这片极具危险的“死亡之海”,到底有哪些未解之谜,使之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它到底经历了哪些沧桑巨变,使得之前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为如今的不毛之地?

地球之耳

图片2.jpg 

图1 罗布泊遥感影像图(图片源自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罗布泊的“大耳朵”之谜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杂志公布的一张罗布泊的卫星照片。其影像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轮廓,有八道耳轮线,还有耳孔、耳垂。这些环状分布的“耳轮线”所反映的地表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目前还尚无定论。较多数的观点认为是湖水在干涸、退缩过程中形成的消退韵律线(樊自立等,1987;谢连文等,2004;赵元杰等,2005;李保国等,2008)。而有研究则表明,罗布泊的“耳轮线”形成与盐壳物质组成特征有一定关系。盐壳中以氯化物为主的盐分高度集中并生成了光谱反射性极强的晶体物质,并在卫星照片上呈现出了一道道色调较浅的“耳轮线”(樊自立等,1987)。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吧。

游移之湖

罗布泊在中国古代曾被称为“幼泽”、“盐泽”、“蒲昌海”和“牢兰海”。元朝以后称为“罗布淖尔”(钱斯文等,2013)。但这样一片众河汇聚的湖泊,它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国际地理学界却持续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之久。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是一片捉摸不定的湖泊,因此把它叫做游移湖。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钱斯文等,2013)。除此之外,国内外还有罗布泊形成的“盈亏湖”以及“交替湖”的观点(董源和崔美娟,2015)。但我国一些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

楼兰:一个“谜”失千年的传奇古国

公元前2世纪左右,在罗布泊洼地西北的边缘,曾有过一个繁华的楼兰国,是当时闻名遐迩的丝路重镇。可是到公元6世纪前后,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国家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华美过后,只留给人们一个寂静而充满遐想的背影,让无数遥望的人一遍遍憧憬想象。一千多年之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00年又将它的面貌向世人展开。自此,楼兰一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考古学家研究考察的热点。楼兰古墓、楼兰美女、楼兰彩棺,一个又一个楼兰之谜诱惑着所有的人。而关于楼兰突然凭空消失的原因,也成为罗布泊最著名的千古之谜。有说是因为丝绸之路改迁导致楼兰衰落,也有说是诸如战争、气候变化、瘟疫等引起古国消失,但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楼兰古城成为沙漠中的废墟,楼兰的灿烂文化都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追忆中。

胡杨之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望无际的黄沙中,只有千年的胡杨,静静地立在那里,以它的坚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奇迹,也以它的能力看到了我们所不能看到的东西。而罗布泊地区的胡杨,则是罗布泊历史的活见证。曾几何时,它看到了罗布泊的波光粼粼,听到了干涸的河床下沙粒狂吼的叫声,也为埋藏于此的楼兰尸骸默默流泪。茫茫沙海中,胡杨挺拔的立在那里,仿似一道绿色的长城,守护着这里的各族儿女。然而,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绿色长城终于崩塌,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罗布泊的离去,让胡杨失去了生存的信心,独立千年的雄姿,也难捱风砂的侵蚀。三千年的漫长蹉跎后,胡杨终与那一潭湖水渐逝渐远,走向了真正的枯竭,与风沙埋首在这块没有生命的土地上,笑看风景,体味生命的真谛。

4.jpg

图2 罗布泊沙化前后的胡杨林(图片源自百度图片)

死亡之地

罗布泊,这个世界探险家冒死向往的乐园,曾重叠着无数商贾、僧侣、战将、诗人、科学家、考古学家或浪漫或悲壮的艰辛脚印。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法显西去取经,路过罗布泊时曾说,在罗布泊行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朱立芸和王旭东,2001)。著名科学家彭加木于1980年6月第三次进入罗布泊考察时不幸失踪。党和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彭加木就像是空气一样在罗布泊地区神秘蒸发了,留下诸多的猜测给后人。而历史则惊人的相似,时隔十六年后,也就是1996年6月,一个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自己勇敢探索精神的探险者余纯顺,也永远倒在了罗布泊干涸的湖心,更为罗布泊增添了几分诡异色彩。2008年11月,经过一个月的顽强坚持,“首届中国十大徒步人物”,被誉为“当代徐霞客”的雷殿生终于从荒漠平安归来,成为历史上只身徒步穿越罗布泊无人区的第一人,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揭开了这篇死亡之地的神秘面纱。

消逝的仙湖

从曾经的“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到如今的八百翰海,黄沙漫天。丝绸之路上的驼铃,楼兰古城中的歌舞,都已随着时光渐行渐远。一个烟波浩渺的湖泊,一个丝绸之路的要冲,就这样变成了干旱不毛的死亡地域。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有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也有地域性的构造运动,同时还与人类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有关。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罗布泊的消逝,正是向世人昭示着自然湮灭一切的法则,同时也再次向人们敲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警钟。

罗布泊,这个中国西部的传奇,它的极端环境,令人生畏;它的辉煌历史,又令人向往。丝绸遗址,经历着千年的沧桑;断壁残垣,昭示着往昔的繁华。历史的狂风呼啸而过,吹起漫天的狂沙,遮掩了曾经叱咤一时的文明与繁华。那些往昔的富贵喧嚣,正当铅华洗尽,随着那干涸的湖泊泯然无迹,只遗下一地未解的迷团,供后人品读。

文章作者:张风菊

所在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