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万众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日前正式开通。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设计标准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惯例”,制定了120年设计标准。其背后有一项护航的关键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金属所)自主研发的联合防护技术。
海水冲击腐蚀是对跨海大桥的直接挑战。针对港珠澳大桥特定的海泥环境,大桥论证时,课题组就开展了相关涂层的研发工作,先后从涂层的抗渗透性、耐阴极剥离性等关键性能指标着手,研制新型涂料,解决涂层的耐久性问题。科研人员通过调整涂层配方和改善涂装工艺,降低了涂层的吸水率和溶出率,有效提高了涂层的抗渗透能力,增强了涂层与金属的黏结强度。
中科院金属所科研人员针对该腐蚀环境和结构特点,重点研究了钢管复合桩在灌入不同地质层后阴极保护面临的难题,采取巧妙方法,选取极端边界参数推算保护效果,即计算在土壤电阻率最大和最小两种情况下,阴极保护的电位是否能达到保护要求,并将此作为类似工程阴极保护设计的一种手段,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中阴极保护设计问题。
港珠澳大桥基础桥墩使用的混凝土是海工混凝土,除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外,在抗渗性、抗蚀性、防止钢筋锈蚀和抵抗施工撞击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为此,中科院金属所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高性能涂层钢筋技术,专家鉴定认为其技术性能超过现有国内外相关涂层钢筋的技术指标,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满足港珠澳大桥工程需求。
这些防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港珠澳大桥实现120年设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