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记者 孟婧
“近15年来,世界12家大型制药公司,总共开发139个新药,其中超过90%-95%进入临床的首创性药物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不久前的“创新药物研发新技术新成果研讨会”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徐强指出,新药研发中所依赖的靶标越用越少,新靶标发现越来越难,新药研发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生物技术与医药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许多疾病的治疗进展却不如人意。”在徐强看来,人类社会对“药物”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药物研究多是基于经验的药物发现,比如神农尝百草,便是典型的“以身试药”;近代新药研究则是基于药效指标的新药发现,通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验证药效,发现新药;而现代药物则是基于靶标的新药发现,其中靶标主要是蛋白、核酸等其他大分子或身体内的小分子。靶标的发现是现代药物研发的主导。
徐强表示,当下新药研发所依赖的靶标用一个少一个,而发现新靶标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靶标的使用。“常说抗生素的发现速度赶不上耐药速度,我认为新靶标发现的速度赶不上靶标使用的情况,这一现象更为严重。”许多靶向药物基本到达了不能再开发的地步,新药研发越来越难。徐强多年从事免疫系统的药物研发,“免疫系统药物家族可谓非常贫穷,仅有少数环孢素A等4个免疫系统药物,而这些药物要治疗23种以上的免疫系统疾病,大多数免疫系统类疾病借用其他系统药物。”徐强感叹道,免疫学进展神速,但其下游的药物研发却是举步维艰。同时,新药研发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徐强举例说,一项研究发现,世界12家大型制药公司在1997年至2011年的15年期间,总共只开发139个新药,其中超过90%-95%进入临床的首创性药物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未来药物研究不妨考虑‘老药新用’,即,对已有药物新作用机理进行阐释,发现已有药物的新用途。”徐强告诉记者,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比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以及默克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用来治疗淋巴瘤的“伏立诺他”药物还能够清除艾滋病人体内潜伏的HIV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