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4日是2023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为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社会公众对微生物耐药的认识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步开展2023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
微生物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自 2020年起,每年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固定在11月18日至24日。2022年5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协商会,决定扩大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的范围,将重点从“抗生素”改为范围更广、更具包容性的“抗微生物药物”。
提起抗微生物药物,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其实,老百姓口中的抗生素指的就是抗菌药物,它是抗微生物药物中应用最多的一大类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但抗菌药物不是万能药,不合理使用不仅有不良反应风险,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患者特别是儿童家长切忌盲目使用。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指能够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滴虫原虫药物等。
微生物耐药的危害是什么?
当前,全球抗微生物药物滥用的形势异常严峻,加速了微生物的耐药。每年超级细菌感染会导致全世界至少70万人死亡。预计到2050年,可能会增加到每年1000万人死亡。由于微生物耐药的加速,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期越来越短,严重影响了药企研发新抗菌药物的积极性。对人类而言,微生物耐药率的迅速上升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且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控制,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抗微生物药物认识误区
误区一: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局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红、肿、热、痛、接触性及药物性皮炎等不宜使用抗生素治疗。
误区二: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对于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有预防作用,不加辨别盲目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不仅达不到预防感染目的,还会导致细菌耐药。
误区三: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
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点,优劣势各不相同,不能简单用价格来判断药物的好坏,特别是特殊级抗菌药物,不可过度使用,否则会造成耐药。
误区四:感冒就用抗生素
感冒以病毒感染较多,抗生素对病毒没有治疗作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冒没有效果,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五:是药三分毒,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
使用抗生素要有一定的疗程,临床症状缓解立即停药会导致病情的反复,抗生素不规范使用容易导致病原体耐药,临床疗效下降。
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耐药的发生?
(1)不随意使用:普通感冒或组织损伤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细菌引起的感染应至医院检查,由医师开具合适的药品。
(2)遵医嘱,提高依从性:服用医师开具的抗生素时,应该按照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切不可私自减量或停药。
(3)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特别是厨房和卫生间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提高社会公众对耐药危机的认识,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健康报组织开展了“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公益宣传海报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个省份、不同行业报送的565份海报作品,经组委会综合评审,推出9幅优秀代表作品作为“2023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宣传材料公示推广,江苏有3幅作品入选。
在2023年“提高抗微生物
药物认识周”期间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
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打造的健康科普
电视访谈节目《约见名医》
邀请南京市儿童医院
药学部副主任许静
围绕家庭安全用药
为大家答疑解惑
敬请关注
来源:江苏省中医院、 “合理用药中国行动”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责任编辑:汪蓓蕾 吕萌萌
编辑:马超 制作:马静
校对:杨阳 技术管理:李亚威
邮箱:jiankangjs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