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应急科普 > 安全生产 > 正文

5个行业!近千起!这类事故高发频发

发布时间: 2025-05-14 10:51:3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中国安全生产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近日,应急管理部公布了2024年轻工纺织、机械、建材、有色、冶金5个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分析(以下简称:事故分析)。

根据事故分析,2024年,轻工纺织、机械、建材等5个行业共发生950起事故,造成971人死亡。

此外,事故分析就发生各行业的前五位细分行业和高发事故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机械伤害均属于高发类型。另外,事故分析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2024年轻工纺织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基本情况

事故总体情况

2024年,全国轻工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228起、死亡228人。其中,较大事故3起、死亡13人,一般事故225起、死亡215人。纺织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32起、死亡29人,全部为一般事故。

相较于2023年,轻工纺织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减少26起,死亡人数减少27人。

行业分布情况

2024年,按照细分行业分析,轻工纺织行业事故起数前五位依次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木材加工,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纺织业。这5个细分行业共发生事故168起、死亡161人,占轻工纺织行业事故总量的64.6%、62.6%。

事故类型情况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1-1986)规定,按照事故类型分析,2024年轻工纺织行业居前五位的事故类型分别是机械伤害108起、死亡99人,高处坠落45起、死亡42人,物体打击26起、死亡25人,触电22起、死亡20人,中毒和窒息19起、死亡35人。这5类事故类型占轻工纺织行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84.6%、85.8%。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是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占比高。轻工纺织企业存在大量发酵池、腌渍池、污水处理池等典型有限空间,由于有机物发酵、通风不畅等原因,极易造成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积聚或氧含量不足,作业人员中毒和窒息风险较高。2024年发生2起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造成10人死亡。事故暴露出企业落实《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不到位,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不清楚,不落实作业审批制度、“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程序和监护制要求。发生事故后,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盲目施救,导致“一人遇险、多人遇难”。

二是机械伤害事故防控难度大。轻工纺织行业存在大量转动、输送、提升等机械设备,设备运转导致的碰撞、夹击、剪切、卷入等机械伤害事故是轻工纺织行业占比最高的事故类型。2024年发生108起机械伤害事故,造成99人死亡。事故暴露出轻工纺织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自动化水平低,普遍存在对运动部件安全防护不当、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转或联锁保护系统缺失等问题隐患。另外,部分企业对新工艺、新技术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不够,风险防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是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普遍不高。轻工纺织行业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企业主要负责人普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思想,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人员配置、安全投入、建章立制、风险辨识管控等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企业用工量大,多数作业人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性强,难以通过长期和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和技能水平。

2024年机械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基本情况

事故总体情况

2024年,机械行业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共发生312起、死亡300人。其中,较大事故1起、死亡8人,一般事故311起、死亡292人。

与2023年度相比,事故总起数增加2起,死亡人数增加6人,同比分别上升0.6%和2.0%。

行业分布情况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2024年机械九个细分行业中,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前3位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3个行业共发生事故239起、死亡226人,占事故总量的76.6%、75.3%。

事故类型情况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1-1986)规定,按照事故类型分析,2024年机械行业事故居前5位的分别是: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其他伤害。这五类事故共发生事故267起、死亡245人,占事故总量的85.6%、81.7%。

工序分布情况

2024年,在主要生产工艺环节共发生事故182起、死亡174人,占事故总量的58.3%、58.0%;在辅助工艺环节发生事故共计130起、死亡126人,占事故总量的41.7%、42.0%。

要生产工艺环节中事故居前3位的工序:金属切削加工工序发生事故48起、死亡52人;铸造工序发生事故32起、死亡30人;装配工序发生事故28起、死亡26人。

辅助工艺环节中检维修作业发生事故70起、死亡69人,占事故总量的22.4%、23.0%。检维修作业的事故类型中,机械伤害事故25起,占事故总量的35.7%;触电伤害事故13起,占事故总量的18.6%;高处坠落事故和物体打击事故均为11起,占事故总量的15.7%。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是铝镁金属制品粉尘爆炸风险管控不到位。铝镁合金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汽车等行业,新工艺、新技术快速发展,铝镁制品打磨、抛光工艺产生的粉尘,爆炸风险高。部分企业粉尘防爆意识淡薄,除尘系统相关安全设备设计缺陷,泄爆、抑爆、惰化等控爆措施设置不规范,特别是个别企业湿式除尘系统“干式运行”,作业现场和设备设施内部未及时清理,导致大量粉尘积聚,容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

二是机械伤害事故多发。从2024年事故类型看,机械伤害事故124起、造成115人死亡。部分机械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较低,老旧冲床、压力机、机床等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存在缺陷或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引发机械伤害。另外,随着机器人、机械臂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人机交互、功能安全、网络安全等新风险辨识和管控不到位,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是铸造和金属切削加工亟需精准管控。2024年,铸造和金属切削加工工序发生事故80起、造成82人死亡。炉体耐火内衬烧穿、熔炼液面凝壳、汤勺撞人等熔炼设备本质安全措施失控,违规拆除防护装置或联锁装置缺失等防护措施不到位,违规进入机械臂工作区域,导致铸造事故频发。机械电气设备防护不到位、联锁与紧急停止装置失效或缺失、危险能量未进行有效管控,容易导致机械卷入或挤压伤害等金属切削加工事故发生。

四是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防控不到位。2024年,检维修作业工序发生事故70起、造成69人死亡。检维修作业多存在临时作业和交叉作业的情况,作业前未制定详尽的作业方案,作业过程中常出现违章操作。对于设备的机械能、电能、气动液压等潜在危险能量的管控措施执行不到位,导致检维修作业事故占比居高不下。

五是新能源动力锂电池相关风险不容忽视。新能源动力锂电池在机械行业得到快速、广泛应用,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存在锂电池储存建筑物不符合要求、超量存放或缺少信息化安全监控装置、未采用规定车辆运输锂电池、电池包装配环节隐患排查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

2024年建材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基本情况

事故总体情况

2024年全国建材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280起、死亡284人。其中,较大事故2起、死亡6人。

与2023年相比,建材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减少21起,死亡人数减少18人,同比分别下降7.0%和6.0%,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双下降趋势。

从事故季度分布情况来看,因政策性停产,第二季度企业复工复产,设备启动调试作业多、新入场人员多,导致事故频发高发,第二季度共发生事故104起、死亡102人,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及死亡人数的37.1%、35.9%。

行业分布情况

2024年,按照行业小类分析,建材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前六位的行业依次是水泥制品、砖瓦、石材、水泥生产、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陶瓷,共发生事故235起、死亡236人,占事故总量的83.9%、83.1%。事故最多的行业为水泥制品,共发生事故71起、死亡72人,占事故总量的25.4%、25.4%。

事故类型情况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1-1986)规定,按照事故类型分析,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坍塌是建材行业事故频发高发的五种类型,共发生事故241起、死亡240人,占事故总量的86.0%、84.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是事故总量依然较大。建材行业相对金属冶炼、粉尘涉爆等重点行业领域,整体风险不高,未纳入工贸行业监管重点领域、非工贸领域安全专项整治重点。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不重视,生产管理粗放,落后工艺和长期服役设备大量存在,安全教育不到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基础薄弱。2024年全国建材行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然排在工贸行业事故的前三位。

二是筒型库人工清库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2020—2023年,年均发生3起人工清库事故,2024年骤增为9起。清库作业多为外包作业,行业准入门槛低,企业对清库作业风险辨识不清,未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长期存在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未正确使用安全带、未对可能涌入的水泥采取隔离措施等问题,导致人工清库作业生产安全事故多发。

三是异常工况处置事故频发。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粉料块料储存、物料混合搅拌、物料包装外运等环节,涉及处理料斗料仓下料不畅、上料口堵塞,清洗搅拌罐、减水剂罐等异常工况处置作业。2024年,建材行业异常工况处置事故多发,暴露出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安全生产培训流于形式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加之异常工况人员处置能力不足、违规违章作业行为严重,导致异常工况处置的事故频发。

四是砖瓦、石材行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低。砖瓦、石材行业具有阶段性生产、季节性用工、安全生产工作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当前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设施缺失,加之工艺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多数作业依赖于人工操作,现场作业环境恶劣,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管理较为薄弱。

2024年有色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基本情况

事故总体情况

2024年,有色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52起、死亡64人。其中,较大事故4起、死亡16人,一般事故48起、死亡48人。

与2023年相比,有色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增加8起,死亡人数增加12人,同比分别上升18.1%和23.1%,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上升。

行业分布情况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大类的五个中类中,2024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排前三位依次为常用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共发生事故50起、死亡62人,占事故总量的96.2%、96.8%。常用有色金属冶炼发生事故起数最多,占比42.3%,在熔炼工序易发生较大事故。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事故死亡人数最多,占比37.5%,在铸造工序易发生较大事故。

与2023年相比,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2%;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均上升36.4%。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中事故起数同比上升30%、死亡人数同比上升60%,死亡人数上升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发生3起较大事故。贵金属冶炼的事故起数与2023年持平,死亡人数同比降低50%。

事故类型情况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1-1986)规定,按照事故类型分析,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灼烫、其他爆炸、物体打击等五种事故类型占比最高,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事故总量的75.0%、78.1%。

企业规模与性质情况

2024年,按照企业规模划分,大中型企业共发生事故26起、占比50.0%,死亡33人、占比51.6%;小微企业共发生事故26起、占比50.0%,死亡31人、占比48.4%。其中,小型企业发生事故最多,事故起数20起、死亡23人,占事故总量的38%、35.9%。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是铝加工(深井铸造)事故多发。2024年,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发生4起爆炸事故,其中较大事故3起,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依然是有色行业监管的高风险领域。事故反映出企业在现场管理、设备设施安全、浇铸作业安全等方面的不足,在工艺安全联锁、应急处置、关键参数监测监控、安全风险预警、工艺布局、工作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此外,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盲目追求大模盘、多支数,增加了工艺设备的安全风险。

二是安全标准专业支撑性不足。有色行业涉及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分属多个归口部门,统一性和协调性不强,安全生产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特别是铝加工(深井铸造)领域标准涉及安全的规定分散在若干国家和行业标准中,尚未形成系统性覆盖现场管理、设备设施、浇铸作业、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强制性安全生产标准。

三是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不高。有色行业设备设施种类繁多,先进装备与落后装备、新工艺与传统工艺并存。传统设备多存在基础安全功能不具备、联锁保护装置缺失等设备本质安全度低的问题,新工艺、新装备投入前存在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不充分的问题。熔融金属冶炼、转运、深井铸造等危险作业中仍主要依赖人工,智能化技术应用滞后,导致操作人员长期暴露在高温、高爆风险环境中。

四是异常工况处置不当和违章作业问题突出。2024年有色行业较大事故中,江苏亚太轻合金“2·18”爆炸事故、山西东南精工“8·31”爆炸事故、山东恒邦冶炼“8·3”灼烫事故,均由于作业员工异常工况处置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作业,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事故企业存在相关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不健全、不落实,作业人员对生产突发情况应对不当,异常工况处置能力不足,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2024年冶金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基本情况

事故总体情况

2024年冶金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特种设备、燃气除外)78起、死亡95人。其中,较大事故4起、死亡17人,一般事故74起、死亡78人。

与2023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5起、同比下降6.0%,死亡人数增加1人、同比上升1.1%。

行业分布情况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大类的四个中类中,2024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排前三位依次为炼铁、炼钢、铁合金冶炼,共发生事故70起、死亡87人,占事故总量的89.7%、91.6%。

与2023年相比,炼铁事故起数同比上升10.3%,死亡人数同比上升10.4%;炼钢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0.5%,死亡人数同比上升15.8%。铁合金冶炼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6.7%,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0%。钢压延加工起数同比下降38.5%,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3.3%。

事故类型情况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6441-1986)规定,按照事故类型分析,机械伤害、高处坠落、中毒和窒息、灼烫、物体打击等是冶金行业高发频发的五种事故类型,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总量的71.8%和75.8%。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是冶金企业事故集中度依然较高。通过多年来事故统计分析来看,熔融金属和煤气一直是冶金行业高风险场所。多数冶金企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熔融金属和煤气安全风险管控,但仍有部分企业失控漏管,存在短板和不足导致事故发生。2023—2024年事故死亡人数中毒和窒息事故排名第一、灼烫事故排名第四,较大事故7起中3起属于煤气中毒事故、2起属于熔融金属灼烫事故,死亡20人,每起事故平均死亡人数高达4人,且受伤涉险人员多,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二是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冶金企业检维修作业涉及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多种危险作业,作业安全风险高。另外,近年来专业化分包越来越多,造成区域多方协同作业增加,立体或横向交叉作业增多,作业环境复杂。此外,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针对性的检维修作业方案,作业安全风险辨识不全面,危险作业安全防范措施未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实操性不强,导致检维修作业环节工亡事故一直居高不下,主要为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事故。

三是承包商安全管理短板尚未改善。随着冶金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化、精细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导致外包外租作业越来越普遍,承包商单位数量多、作业人员占自有员工的2—3倍,依然是冶金行业安全管理最大的痛点、难点。但当前部分冶金企业对承包商安全管理较为粗放,未将承包商单位和作业人员纳入统一管理,工程、设备、生产、安全等职能部门安全管理职责尚未理清,“包而不管”“以包代管”现象较为普遍,过程安全管理仍然存在漏洞,导致承包商单位工亡事故占比一直较高。

四是现场应急处置不当导致事故扩大。事故应急处置一直是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2023—2024年,7起较大事故中3起由于事故单位和现场人员缺乏基本的应急常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缺失个体防护器材和应急装备,在事故致害因素未查明,也未采取可靠防护措施情况下盲目施救,从而导致伤亡扩大。

综合整理自应急管理部

编辑:孟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