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应急科普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科学传播专家共话中国科幻电影启航 《流浪地球》播下科学的种子

发布时间: 2019-02-28 15:11:5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江苏科技报记者 葛思佳/文 吴宇/图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江苏科技报记者 葛思佳/文 吴宇/图

“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最近热映的《流浪地球》影片的这句台词,放在现实世界同样适用。中国科幻片的崛起,让很多科技、科普工作者的理想重新绽放光芒。

日前,在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与省科学传播中心联合组织的《流浪地球》南京观影讨论会上,科幻作家、评论家及科幻迷们针对科幻电影、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等问题展开讨论。

 1.jpg

现象级科幻电影  激发公众探索欲

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付昌义说,《流浪地球》是一部现象级科幻电影。观众对影片的持续关注,体现了一部好的科幻电影可以激发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欲,开启公众的想象力与求知欲。

影片放映以来,不少观众发现了片中的细节硬伤。比如,地球在飞出太阳系途中,大气早已逸散等。科幻一定要百分百遵循科学吗?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副主任、《新世纪智能》主编沙国祥认为:“科幻电影是一门艺术,不可能完全追求科学的完美性,所以并不能用严谨的科学去批判艺术作品。”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委员、东南大学博士生周蓉认为:“在科幻电影里融入艺术想象,才能让公众关注科学本身,哪怕不严谨也没有关系,让大家去关注科学就是好事。”

《流浪地球》制片人表示,电影的科学顾问团队在第一时间已经指出了这些问题,但是并没有全部纠正,因为他们知道,科幻魅力就来自于贴近真实的幻想。“科幻电影是科学殿堂门口的‘小伙计’,摇旗呐喊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公众对科学的求知欲,我们就满足了。”科学顾问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2.jpg

科幻不等于科普  但会是有力抓手

据中国科协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其中上海、北京两地的比例超过20%。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科幻文艺创作离不开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素质这一“深厚的土壤”,科普工作可以抓住这一契机。

科幻与科普是什么关系?部分专家认为,科幻并不能替代科普的功能,但是科幻可以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沙国祥表示,科幻大片对受众的影响力、渗透力巨大。“我们要将公众对电影的热情转化成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公众对科普阅读的兴趣。”

虽然,科幻并不能替代科普,但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顾问、南京十三中特级教师曹勇军表示,科幻电影是开展科学教育、科学阅读的一个有力抓手。科幻作品具备科学合理性,同时大胆的创设能够打开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发挥潜在的能力。一部好的科幻电影,更容易影响孩子。“观看科幻电影,讨论交流观后感,能让他们更爱科幻类书籍阅读,传播科学精神。”

3.jpg 

地球也面临威胁  对宇宙保持敬畏

《流浪地球》掀起了科幻热、科普热、环保热,还给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人文思考。

省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告诉记者,地球每年都在面临几亿吨的小行星和陨石的威胁,每时每刻都在面临危险。虽然,科学家已在想尽各种办法面对这样的威胁,也有了成果,但依然要保持对宇宙的敬畏心。

影片提醒我们,人类不仅生活在地球上,更生活在太阳系、银河系。“生物的繁盛灭绝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有关,当太阳在银河系漫游到某个节点,地球生物就会出现灭绝威胁。”他说,这部片子让人类改变了狭隘的封闭思想,人类应该意识到地球是开放的,宇宙是开放的,生存环境是开放的。“不仅要有这样的认识,更要保持危机感,用智慧去应对它。”

《流浪地球》能成为公共话题,并激发公众对科学的探讨,激励了科技科普工作者。用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委员汪彦中的话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追求,像点燃行星发动机一样,点燃自己的自信,推动自己去发光发热。